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本期话题:网络文化
    黄微子 熊月蕾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49-68.
    在当今网络流行文化中,尚未婚育的年轻女孩却热衷于以另类的方式“养娃”。少女文化碰撞母职研究,引发了我们关于“母职”在数字时代内涵和外延拓展及变革的思考。本研究聚焦于棉花娃娃玩家群体近年来形成的“赛博母职”实践,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经验性材料。既往的“数字母职”研究关注技术如何影响生物性育儿,区别于此,“赛博母职”指向赛博格隐喻下人和技术双向交织的视角。研究发现,媒介技术、社会结构与少女的能动性共同塑造了以手作实践和视觉操弄为核心的“赛博育儿”实践,在与社会中的母职制度回响的同时,也在消解母职的神圣性。当“赛博母职”成了少女面对生活压力的一种柔性策略,流动的爱欲从顽固的二元论逻辑的裂缝中涌现出来,形成微弱短暂同时广泛流展的力量,为多元的性别主体-位置提供新的可能性。
  • 本期话题:网络文化
    杜莉华 吴世文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6-27.
    在连接逻辑主导的互联网发展史中,失联是另类的互联网实践,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关注主动网络失联的历史过程,将我国的主动网络失联分为局部连接阶 段(1994-2006)、普遍连接阶段(2007-2013)和泛连接阶段(2013至今)三个阶段。在 主动网络失联的演变中,浮现了个人信息权和失联权两个争议焦点,个人信息权的争论随 着连接阶段的发展而变化,而失联权的确立面临与“忙碌即成功”的组织文化的冲突,以及重新界定“工作-生活”边界的挑战。有关主动网络失联的争论围绕着其能否成为一种社会机制而进行,而网民开展情境化失联的生活减速探索,“游走”于连接和失联的状态之中。透过历史分析可见,主动网络失联有成为生活方式的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 本期话题:网络文化
    方惠 吴尚蔚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28-48.
    本研究从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出发,聚焦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数字死亡”,即个体 用户的平台账号被关闭的现象。本文的经验材料包含131份网上发布的数字生命叙事和39份深度访谈,这些遭遇强制性删除后的个人书写和言说不仅将数字时代的记忆政治公之于 众,也将其公共化。研究发现,封号作为事件侵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死亡般的沉痛和创伤,个体数字记忆被全面删除,(一部分)自我也被湮灭和剥离。诉诸书写是抵抗遗忘的方式,抗议平台加诸的越轨标签,被封号者的身份和主体性也在书写中得以重构和确认。从结果上看,通过删除制造遗忘的平台治理反而在社会实践中激发了积极的记忆铭刻,而删除给技术化的记忆结构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则值得深思。
  • 国际传播研究
    张伊妍 邵逸涵
    国际新闻界. 2024, 46(2): 6-31.
    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拓宽了人们的消息来源,打破了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的垄断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碎片化、快捷化阅读习惯的产生,视频类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全球用户的信息摄入的新阵地,也成为国际传播的新战场。本文对2019年-2021年在油管(YouTube)上发布的387730条中英文中国相关视频进行了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揭示了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相关子议题的类型、时间变化和跨语言差异。第二层和第三层议程设置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其他类型账号在对中国形象的构建上联系紧密,媒 体账号则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议程,并未很好融入油管舆论场。本研究对国际传播理论和议 程设置理论的结合作出了理论贡献,创新性地结合传统与计算传播方法对比了第二、三层议程设置效果,并对我国对外传播拓展视频类渠道提出了具体策略建议。
  • 本期话题 : 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
    刘鸣筝 王硕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32-51.
    本研究旨在探究人机交互中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情况。借助科学传播理论和AIDUA研究框架,对1805份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多维认知态度的形成因素,以及其对公众细分内容 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是在技术想象与技术实践交织互构的情境下进行的。在初次评估阶段,个体的科技乐观主义 人格、先验技术经验以及其周边社群的社会影响力等前端外围因素构建了公众的技术想象,驱动着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实践。在二次评估阶段,公众基于技术实践而形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收益与风险感知织造了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积极与消极交织的多维认知态度。在行为结果阶段,公众的多维认知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细化的内容生产。
  • 研究论文
    曲舒文 徐敏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134-155.
    已有记忆实践研究针对表征的、档案的记忆实践做出了丰富的讨论,但是尚未就想象的、非表征的、情感(动)的记忆实践展开充分研究。本文分析了虾米难民之“难” 的三种情感性的记忆想象及其情动怀旧意涵。每日推荐的记忆想象展演了心动音乐发现 的情动体验及中介化的在世存有感觉;小众风格标签的记忆想象是在后摇和氛围音乐中 整合出一种非人类中心的世界想象;而歌单和音乐库的记忆想象则展演了个体、社群与平台协力共建集体音乐档案的情感联结,及其背后的文化遗产价值。这三种情感性记忆想象是虾米难民的情动怀旧的动力基础。在难民们“无家可归、无处可依”的情动怀旧背后潜藏着一种希望伦理:它淘澄出人们对线上公共音乐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反思脆弱的中介化在世存有并找到了三种应对策略,让人们通过(残留的)身体和情动记忆重探 与复数身体的关系性联结。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陈力丹 闫艳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6-31.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 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 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 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依据,将其中这两个词以及相关的Transport(运输)一 词的原词、派生词、复合词共计1213处,对照约1200万字的现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 中译文,制作各种比照表格和写出分析文字约50万字。确认相当多的Kommunikation、 Verkehr被译为“交通”“交通运输”,而当代汉语“交通”主要指火车、轮船等运输 工具,无形中造成马克思丰富的传播观被遮蔽。本文对这种情况从五个角度切入做了全 面梳理,努力回归马克思论证的原意。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潘文静 穆哲
    国际新闻界. 2024, 46(3): 55-75.
    长期以来,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呈现某种类型的外貌或身材的特征,塑造和强化 所谓的“理想身体形象”;社交媒体时代,关于外表与身材的图片、视频与文本内容也在各类平台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对外貌与身材的认知。考虑到身体形象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普遍性和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聚焦小红书平台,基于性别差异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上的身体图片、评论内容与评论者性别如何影响社会比较、激励与负面情绪。本研究采用2(参与者性别:男/女)×2(评论者 性别:男/女)×2(评论内容:可实现/不可实现)组间因子在线实验(N=292),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在控制社会比较倾向与身体质量指数之后,女性比男性感受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与不可实现评论相比,可实现评论带来了更多的激励与更少的负面情绪;对于两个性别的参与者来说,同性评论比异性评论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比较。对于女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可实现评论引发了最高程度的激励情绪;而对于男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不可实现的评论引发了最低程度的激励情绪。这一结论对性别差异以及社会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本期话题 : 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
    马中红 吴熙倡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72-89.
    当人工智能社交聊天机器人被视作具有人性特征的通信者,了解它们与人类进行交互过程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使用对话测试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用于测试机器人性别偏见的问题,对国内三款主流社交聊天机器人进行测试,并基于交互文本展 开质性编码分析。结果表明,社交聊天机器人在自我性别认知、性别刻板印象、性别 平等、应对性别骚扰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见,且与社交聊天机器人本身被赋予 的男女性别角色无关。作为人机交互技术产物的社交聊天机器人的性别偏见,由用户参与、对话系统技术支持、科技公司和程序开发者共同建构,而以社交聊天机器人为代表的AI在学习和模仿中复刻与强化了人类社会性别结构性力量的性别偏见。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公文 肖鹏 宋鑫铭 王玺
    国际新闻界. 2024, 46(3): 6-29.
    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是老年健康传播的重要干扰因素,而现有研究鲜少考察健康信息回 避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路径。本研究基于SOR理论构建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发生机制模型,并对我国46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体端 的感知危害特征、负面情感响应和弱渠道信念与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刺激端的消极信息特征、突出性、认知失调和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老年人的个体反应,导致 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产生。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存在三种影响老年人健 康信息回避行为的主构型:以弱渠道信念、缺乏社会支持为核心条件的外部主导型回避,以消极信息特征、突出性为核心条件的事实主导型回避和以负面情感响应、消极信息特征为核心条件的情感主导型回避。本研究不仅考察了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间的 传导路径,还验证了各因素的组态关系和联动机制,为完善老年健康教育工作和公共健康 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启示。
  • 研究论文
    李红涛 刘于思 程萧潇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90-112.
    本研究从“剧目”概念和数字策展视角入手,揭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若干短视频的生命轨迹,以此理解数字符像事件的生成和疫情及其记忆的展演。对多个案的比较 分析发现,数字符像事件的生命历程涵盖流传、驯化和经典化三个阐释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多模态记忆实践中,社交媒体用户和机构媒体先后投入种种数字策展工作。这些工作制造出短视频副本或变体,续写或翻转表演的剧情,放大或改造表演者和观众的情感,并将之带入宏大叙事。最终,短视频或者稍纵即逝,或者刻入以“感动”为主调的公共记忆。
  • 研究论文
    刘于思 袁光锋 马烨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112-134.
    调用历史类比,在过去与当下的事件之间建立关联,是建构集体记忆、塑造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通过最相异系统设计的一项量化内容分析,考察了“9·11”、 孟买恐怖袭击和开罗示威三个本世纪以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冲突事件的报道在美国、印度和中东北非等对应区域的代表性报纸中被调用历史类比的媒体逻辑。研究发 现,在这三个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逻辑存在着“远方苦难”模式,以他人经历解释他人苦难;呈现显著的“驯化效应”,报纸会努力将“他们”建构为“我们”或能够理解的 人,在“他人”与“我们”之间建立认知关联和意义连接;媒体也会在本地区遭受暴力袭击事件时更多使用历史参照,展现出接近性机制。研究随后讨论了三种规律并存且依次递减的媒体逻辑及其对冲突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启示。
  • 研究论文
    张杰 马一琨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65-80.
    面对当下数字交往带来的普遍联结,社交媒体用户在不断扩张的公共空间中寻求对自 我/私人空间的界限感。本研究关注青年群体的微博小号使用现象,考察其基于小号所构建的新关系情境与自我实践。研究发现,青年个体通过小号进行的情感工作有效调节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张力与情感冲突,在此过程中其自我、身份与认同在中国传统关系取向的 交往法则与不断凸显的个体化进程的张力之间实现了流动与重构,其情境也从情境再分离走向新的现实情境创造;这种新型自我重组方式是以往网络中的分离自我和现实中的隐忍自我未能涵盖的,其现实的情境创造也赋予了现实角色与社会自我新的个体意义的活力,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主观个体化的创造性行动。
  • 研究论文
    王颖吉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28-45.
    在基特勒看来,口语是一种性别区分的媒介,而打字机是一种性别中立的媒介。打字机带来了写作的去性别化,通过颠倒写作的性别,从而颠覆了话语网络的物质基础,这种变化带来了传统性别隐喻的消亡。借助福柯和拉康的理论,基特勒描述了1800话语网络和1900话语网络间,女性在文学流通中的角色和位置的变化。1800话语网络中,母亲作为抽 象精神的象喻,被排除于话语网络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处于“输入”和“输出”两个位置上。而在1900话语网络中,打字机使得书写的男性垄断地位崩塌,女性开始作为秘书和打 字员进入其中,居于文本处理和生产中的核心。尽管基特勒并非女性主义者,但他以媒介物质性和话语网络为基础的女性研究也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启发,贡献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思路。
  • 研究论文
    刘芳儒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135-159.
    2019年电子竞技员(也称电竞选手)成为人社部批准的新职业,这带动了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论文以“残酷的乐观主义”和“希望”为理论资源,考察支撑该产业的核心元素:电竞选手的个体经验和情感形式,并将电竞选手呈现的情感形态扣连行业语境和政治环境做情境性分析,以探究当代电竞选手的情感生成逻辑及其情感带动的行为。本文发现大众文化、政策扶持和行业语境共同为电竞选手编织的美好承诺是有问题的欲望客体,并阻碍他们走向繁荣。失去欲望客体的体验让人如此心碎,以至于电竞选手抱持的希望和乐观反而磨损和消耗了他们的生命力,甚至将其引入“僵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希望的残酷主义”,以思考和理解当代电竞选手的情感实践。
  • 研究论文
    王茜 孟志杰 张璐
    国际新闻界. 2024, 46(3): 95-115.
    以往,大众媒体主要通过民意调查来量化民意;如今,微博热搜日益被视为民意的风向标。本文应用民意基础设施模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内容分析法,考察热搜定义和测量民意的方式,以及大众媒体如何看待和阐释热搜。研究发现,随着2018年上榜规则的调整, 热搜糅合了“个体的搜索痕迹聚合”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前者是个体的、私下的、平等的,后者是关系的、公开的、分层级的,标志着“一人一票”逻辑向“优先考虑明智舆论”的转变。媒体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常使用“冲上热搜”“热搜第一”作为 评估公众反应的基准,进而合法化了热点算法的知识逻辑。该发现有助于修正“党媒对算法 持批判态度”的结论,未来研究可纳入更多“人与算法相遇”的具体场景。
  • 研究论文
    王婧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36-151.
    借用当下人文学科的学术时髦修辞“转向”,人类学中的“听觉转向”,或者,声音研究中的“人类学转向”正在发生。这篇文章通过梳理感官人类学、听觉文化和声音 研究这三个领域的学术发展语境,特别是通过回顾两次知名的学术争论,辨析存在于声音研究、听觉文化与感官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歧。基于对本体论 vs 认识论,表征理论 vs 非表征理论的梳理,文章进一步反思声音与听觉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核心概念,“声景 (soundscape)”,并提出“声境(acoustic milieus)”概念与之形成对话,以此强调声音作为理解生命体存在境况以及作为生态式思考的媒介。
  • 研究论文
    宋美杰 陈元朔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01-116.
    死亡让肉体消亡,而媒介却保留了用户的行为痕迹,引发了逝者在场与生存媒介等新议题。本研究通过对15位丧亲者的深度访谈,对比分析了数码物与实体物对于记忆存储、情感唤起的影响,并探讨媒介连接逝者、沟通生死的“数字巫觋”意义。研究发现,数字痕迹具有遍在性、流动性、链接性,当其与平台逻辑、算法技术相结合,能够塑造“静态 辉光”与“闯入式”的死亡文化,丧亲者将不可避免地偶遇逝者信息、触发回忆。数字痕 迹还呈现出“脆弱”与“不朽”的矛盾性,当其脱离原生设备、被转移或存储至云端时,记忆的本真性也随之消失。在数字时代,是否保留逝者的数字痕迹成为关乎数字生命与情感联结的重要决策。
  • 研究论文
    黄阳坤 俞雅芸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0): 91-111.
    算法歧视现象构成个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挑战。通过访谈22位国内算法工程师,本研究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视角出发,探讨了他们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实践如何作用于有偏算法系统之产生、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算法歧视与工程师对真实和准确的理解、追求有关——他们试图打造“镜像世界”时,以数据、社会、统计因果等为“求真”的依归,最终导致了歧视的加固与强化;同时,面向算法公平和正义的算法“向善”,被“求真求 准”的价值目标和特定业务目标不断挤压;工程师所受教育和所处组织环境,让他们认为 “求善”并非他们的职责。加上公平等伦理概念本身难以量化,更为建设“数字花园”制造了技术难度。这些都让“求善”沦为工程师的一种弹性选择,影响了他们“去偏”和 “消歧”的伦理实践方案。这一研究为理解算法歧视提供了来自工程师伦理层面的实证依据,为理解有偏算法的社会建构提供了基于中国语境的业内见解。
  • 研究论文
    吕鹏
    国际新闻界. 2024, 46(6): 133-153.
    作为“社会工厂”实施空间的短视频/直播,在数字传播的特定情景中复制并生产了社会生活中特定的男性气质,并将其符号化和表征化,以服务于营利的目的,由此这一特定的男性气质便由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视频化的文化生产。本文通过数字民族志对快手中的男主播及其文化生产进行研究,探讨历时性的男性气质话语从“社会人儿”到 “精神小伙”转变过程中,底层生活、江湖文化的表演以及国家与平台治理之间的勾连及张力。通过分析男性气质的复制和生产与虚拟世界的短视频/直播及消费传播之间的关系,以期窥探和揭示底层男性及男性气质实践与文化再生产的一隅,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字裂变中的当代中国社会。
  • 研究论文
    高芳芳 张佳楠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17-135.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N=582),结合认知中介模型和家庭沟通模式理论,从“个人- 家庭”视角出发,考察了个人的健康信息关注和家庭的对话/妥协取向如何影响人们向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研究发现,在个体认知层面,人们的健康信息关注能够直接正向影响其与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的行为,也能够间接地通过健康素养或通过健康信息精细处理和健康素养的链式中介促进人们与父母的健康信息分享;在家庭沟通层面,对话取向的家庭沟通模式能够驱动人们向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研究通过拓展认知中介模型明晰了个人的健康信息关注与其针对父母的健康信息分享之间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聚焦家庭这一特定的场域证实了对话取向的家庭沟通模式对家庭内部健康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
  • 本期话题: 社交媒体时代的电视研究
    苏林森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1): 41-60.
    看电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作为家庭媒介的电视也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媒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幸福感的源泉,看电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基于2013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 据,本文发现日常看电视和空闲时间看电视(或看碟)均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只有至少达到“经常”或“每天”看电视才能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表明电视使用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门槛。本文通过相互竞争的两个中介机制分析了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中介分析发现,看电视通过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看电视并没有因为提升了物质主义倾向而降低幸福感。
  • 研究论文
    朱丽丽, 姜红莉
    国际新闻界. 2024, 46(6): 154-176.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数字囤积的概念,结合深度访谈,探察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所关联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囤积的数字内容指向“有用”的自我优化实践和“有趣”的数字体验实践,前者源于个体应对社交空间及现实生活的双重绩效内卷的焦虑,后者则指向个体获取积极情感能量的需要。我们认为当下青年群体普遍性的数字囤积行为是一种形式上遵从、行动上怠惰的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其心理驱动是自我剥削与他者剥削的叠加效应,也可以看成是功绩主义精神政治阴影下一种摇摆的“进取式躺平”实践,反映出青年群体情感与行为中的内在矛盾。此外,需要警醒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悬浮”心态,数字囤积有可能会放大数字实践与现 实脱轨的风险。消极绩效主义的数字囤积实践如何应对并粉饰当下社会中的结构主义困境,是我们在这个研究个案之外需要持续深思的方向。
  • 研究论文
    孟筱筱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113-133.
    数字平台已经深深嵌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隐私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探究用户使用如购物、打车、外卖等服务性技术系统时的隐 私管理策略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发现用户平台隐私管理的双重路径,再通过问卷调查法(N=1419)进一步验证了用户选择特定路径背后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用户是基于在继续使用平台服务的前提下来决定隐私管理方式的,而这种决策背后又受到了自 我效能与隐私计算两种内外部因素的干预。本文将隐私管理策略研究放置在了新兴技术系统服务的语境下,为后续研究非人际情境中的隐私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赵瑜佩 李秋衔 张毅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156-176.
    电子竞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电竞产业愈发走向多边平台化模式与高阶素养要求的职业发展路径。本研究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借用梅罗维茨(1998)对媒介素养的“三分法”,即内容素养、语法素养与媒介环境素养,提出“电竞素养”这一理论框架,试图以此探讨媒介与技术、劳动、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将电竞视为跨越体育、科技文化、传媒交叉场景的媒介,探讨身处其中的电竞从业者如何理解媒介、运用媒介并最终融入 媒介环境,提升自身的媒介生产力。本研究发现,腾讯电竞、教育部、体育局、电竞俱 乐部、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是作用于电竞素养建构的六大关键行动者,推动着从业者为电竞“正名”的共同价值导向、协同创新的专业化要求及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从 而构成了电竞素养的三个层次。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将宏观层面的电竞产业发展模式具象化为微观层面对从业者媒介素养能力的要求,通过诠释媒介素养与行业生态的互构关系,明确了从业者如何在电竞这一媒介中完善自身的媒介生产实践,实现数字化生存。
  • 本期话题 :202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 6-26.
    本文从2023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和 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从新闻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新闻文本的多维叙事、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新闻常规重构、新闻用户的偶遇与回避、场域实践与认知框架中的 新闻从业者、新闻创新与事实核查、加速主义逻辑下的新闻时间性、新闻生产中的人-技融合、新闻制度与政策研究、新闻史研究十大话题,勾勒出过去一年中国新闻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3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新闻 学研究正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且动态更新的议题群,尤其是新闻从业者研究与新闻接受研 究保持着开放的理论对话与知识累积态势。二是在数字技术之于新闻业已然祛魅的当下, 研究者们开始更加自觉地以比较视野来观照本土新闻理论构建的新可能,新闻常规、新闻 时间性、事实核查成为过去一年更具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议题。三是经典研究议题与路径不断被重访,数字叙事语境下,相对静态的新闻文本研究重新焕发活力,新闻史研究回到 报刊舆论与报界职业化等话题中持续深耕。
  • 研究论文
    林仲轩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 122-144.
    中国电竞场域近几年涌现出了“电竞爱国主义”的话语组合。在中国特定情境下,国家、行业、个人等不同行动者,通过特定的“三重接合”形式和实践过程,相互博弈、相互连接、相互转译,争夺性地接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甚至临时的“电竞爱国主义”认同。第一重接合是在国家权力层面话语的接合、解接合和再接合,第二重接合是在行业资本层面数字话语和利益联盟的合法性接合,第三重接合是在个人梦想层面“冠军梦”和“中国梦”的双向接合。
  • 研究论文
    李思悦 雷思涵 佘成雨 魏润南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1): 81-104.
    本研究对389名60岁及更为年长的智能手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同辈亲属、晚辈亲属、朋友和社区等社交圈层在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时提供的社会支持状况,以及这些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证实,晚辈亲属在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时给予 最多的信息、情感和工具性支持。同时,同辈亲属、朋友以及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的社会支持也得到了初步验证。研究结果还表明,老年人获得的晚辈亲属支持会显著影响其主 观幸福感,而朋友支持则通过感知效能发挥中介效应。本文基于老年数字鸿沟语境,区分了不同社交圈层提供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发展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亦为提升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主观幸福感提供建议。
  • 本期话题 :202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 27-48.
    本文从2023年23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113篇研究,主要关切文章的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经验视野与思路方法。最终以疫情与健康传播、智能时代的人机互动、技术的社会意义、数字连接与交往、数字时代的隐私问题、平台的历史与发展、媒介物质性与基础设施、媒介理论、媒介文化、媒介与家庭的交互、媒介化政治共十一个话题勾勒了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图景。
  • 学术访谈
    王威力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52-162.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的兴起,新闻传播学界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笔者对话欧洲传播研究与教育学会主席约翰·唐尼(John Downey)教授,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教育及学科发展的影响。这些讨论不仅反映了当前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还揭示了跨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思考方式,从而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适应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
  • 书评
    黄笑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63-171.
    《互联网群聚传播》,隋岩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319页,ISBN:978-7- 03-075552-0,168元。
  • 国际传播研究
    景嘉伊 胡正荣
    国际新闻界. 2024, 46(5): 6-27.
    本文在国际传播学、哲学和国际关系学交叉视角下,对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十年来关于“一带一路”的902篇、188万词的政策文本展开挖掘。依据语境建构、角色塑造、社会动员和规范建议的四重叙事分析,提炼出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基于冲突叙事的离散型传播模式、基于去风险叙事的交叠型传播模式、基于共同体叙事的聚敛型传播模式。本文提出,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造陆运动”,在 政治多极化的前提下,板块化的价值观传播成为塑造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板块边界呈现出系统性、流动性和层状特征,拓展了全球对话与协作的可能空间。未来,国际传播将超越内容之争、渠道之争、数据之争、技术之争的物质传播和非 物质传播浅表阶段,迭代升级至由价值观驱动的本质竞争阶段。
  • 本期话题 : 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
    段世昌
    国际新闻界. 2024, 46(4): 52-71.
    本文从直播电商创业者关于算法的非正式知识——算法八卦入手,讨论平台与劳动者 之间的可见性政治。“八卦”强调这种算法知识的非正式性,是一种多见于口头流传、较 难捕捉且分析较少的研究对象。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本研究发现,算法八卦的内容分为归纳算法和审计算法两部分。归纳算法表明了创业者如何简化算法规则并确立劳动规范,包括明确执行内容生产、实时监视和分析平台反馈来生产数据的“跑数据”劳动过程。审计算法体现了创业者再阐释算法意义的同时也合理化了平台的治理措施,体现在创业者对算法的创新性、去中心化以及公共性的审计。文章最后总结了算法八卦体现的从边缘知识来理解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总体性技术环境的理论价值。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王青 郑保卫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6-27.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 和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建党前后和大革命时期孕育萌发、土地革命时期探索积累、全面抗战时期丰富提升、解放战争时期深化成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总结完善五个历史阶段。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为奠定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理论基础,引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道路,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习和重温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学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 研究论文
    叶杰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1): 105-126.
    本文依托媒体政治传播理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中国主流媒体对民众 政治支持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样本网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主流媒体使用对政治支持的正向作用路径部分是以形塑使用者的官方意识形态立场为中介的; (2)威权人格弱化了主流媒体使用者意识形态立场的中介作用;(3)主流媒体使用、使用者意识形态立场与政治支持的关系具有较强异质性。未来还需引入前沿政治传播理论,构建更加细化的分析框架,深化中国主流媒体使用之于民众政治支持作用机制的研究。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郭元明 杨虓 柳旭东
    国际新闻界. 2024, 46(3): 30-54.
    本研究使用两个实验来考察公益短视频叙事视角和扩展叙事分别产生劝服效果的心理机制。实验一通过眼角膜捐献诉求短视频接触数据发现,叙事视角直接影响器官捐献意图,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相较于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短视频更能触发人的沉浸感,而沉浸感正向影响个人的器官捐献态度和意图,验证了传输理论的基本论述。数据分析还发现,叙事视角通过沉浸感-器官捐献态度的序列中介作用对个人的器官捐献意图产生影响,显示既往研究对于叙事视角与健康行为关系的发现结果不一致,部分归因于人们在文本接触中沉浸感中介效果的差异。基于启发式处理模型,实验二进一步探究作为短视频扩展叙事的弹幕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发现眼角膜捐献诉求短视频所附着的积极的文字 弹幕触发个人启发式处理,进而显著提高个人对器官捐献的消极态度并减少积极态度,由此积极的文字弹幕通过中介效应反而降低了个人的器官捐献意图。
  • 研究论文
    林颖 许天敏 谢杭萍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46-64.
    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流动变为一种低成本的常态化存在,在经济和政治的 双重助推下,跨境电商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式。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福建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为例,从基础设施研究视角出发,洞察跨 境电商平台、人及数字资本运作的缔合关系。本研究认为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对媒介基础设施的研究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因此按“经验/理论”的类型化原则将可见性/不可见性的 分析框架提炼为:视觉/物性、感觉/意识、规制/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探讨可见性/不可见 性的具体面向和指涉维度,以丰富这一概念的理论层次和学术肌理。鉴于物的表面特征与系统内在运作结构的分离,本研究进一步指出物质性结构的技术系统具有自创生特点。同时,技术系统依赖“商品数据化”与“数据商品化”的互相转化,对商品经济形式及现实 社会产生了基质性影响,造就了平台基础设施实践中经济活动的属性变革。
  • 研究论文
    董天策, 伍晨阳, 周润哲, 聂茜
    国际新闻界. 2024, 46(6): 70-90.
    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研究也持续升温,但一些基础性的学理问题亟待澄清。本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的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 现有研究对样本案例中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与司法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对案例中行为究竟是何种违法行为的认定,大多不符合规范判断的标准;将样本案例定性为网络暴力的理 论依据大多似是而非,理论误用比比皆是。结果,论者对网络暴力案例中行为的定性呈现出扩大化、模糊化、片面化的倾向,不仅不能为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反而可能误导对网络暴力治理的政策导向与司法实践,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杨保军
    国际新闻界. 2024, 46(6): 6-21.
    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交叉新闻学四大分支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其中,历史新闻学是根源,应用新 闻学是基础,理论新闻学是灵魂,交叉新闻学是延伸。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标识概念是由四大分支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构成的。本文主要从理论新闻学三大分支——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出发,初步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学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情况。论文提出,在新闻本体(新闻本身)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正面事实”“正面新闻”“整体真实”等;在新闻业态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党媒”“耳目喉 舌”“党性”“人民性”“马新观”“新闻舆论”“正面宣传(报道)”“正确舆 论”“舆论引导”“全媒体”“媒体融合”等;在新闻关系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关 系的典型表现模式是“偏向型”模式——宣传偏向、政治偏向与社会偏向,标识概念主 要有“人民中心”“新闻手段”等。尽管每一板块拥有各自的标识概念,但由于新闻理论本身是体系化的存在,因而三大板块的标识概念本质上也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新闻理论的标识概念体系。
  • 研究论文
    顾理平 王芊蕴
    国际新闻界. 2024, 46(3): 76-94.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 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我商品化形式,由此形成了双向商品化的交易机制。其中,用户数据隐私的权属争议与隐私披露行为中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成为隐私双向商品化的突出矛盾,导致隐私交易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焦虑症与群体性风险。隐私象征着人之为人的一种社会标识,只有融入隐私关切与数据合意的商品化机制,才能捍卫个人隐私以免陷入无私可隐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