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钟丁静 吴风 邱锐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49-71.
    摘要 (1343) PDF全文 (4674)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人机交互的突破性跨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我身份的迷惑和人机信任危机需引起理论研究的重视。AI主播的出现,不仅助推了网络直播行业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也给媒介信任重塑以及新型人机信任关系建构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 文将社会信任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以媒介等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AI主播媒介性考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下人机信任关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拟人化和智能化的媒介性呈现对AI主播的人机信任具有直接影响;媒介性还通过感知价值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人机信任关系;技术自我效能感在媒介性与信任形成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具有较高技术自我效能水平的个体在互动中更易形成对AI主播的信任。研究提出的创新性观点可以促进以“智能为善、技术为人”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人机关系的构建,进而完善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信任体系。
  •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6-26.
    本文从2024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和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保持较为稳定的议题聚焦与视角创新。首先,新闻理论、新闻生产、媒体融合、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用户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起过去一年新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盘。其次,随着数智传播技术对新闻实践的不断重塑,关于新闻业务与多元叙事的理论探讨重回新闻研究的前沿视野。此外,研究者们在中国新闻创新实践的追踪与比较、经典新闻学概念的反思与钩沉、新闻史与社会政治史的交叉研究以及新闻与社会性别等议题的探索上亦有亮点。
  •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苏涛 彭兰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53-70.
    2024年,不仅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第30个年头,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大量爆发的一年。今年,学者们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机关系等议题展开大量相关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依据选题的新鲜度、理论视角的新颖性和研究的深入程度等标准,从2024年核心期刊的新媒体研究中提炼出五大议题,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人机关系的新局面与新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跨界交往与新情感实践、数字游民研究、微短剧研究,并分门别类加以简要地述评,以期通过这种有限的梳理与整合,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研究论文
    陈曦 贺子阳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94-113.
    中国直播电商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情感互动特征的商业模式。本研究基于齐泽克的批判性精神分析理论,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电商主播的情感劳动进行“征兆性解读”,探讨意识形态机制与主播心理层面的深层关联。研究发现,电商主播的情感劳动在数字技术的中介下被重构为“杂合性情感劳动”,其核心征兆是“数字化亲密感”,具体表现为主体的双重分裂——感知分裂和认知分裂,揭示了情感商品化的矛盾性与特殊性。通过分析杂合性情感劳动中资本逻辑与欲望逻辑并行的剥削形态,本研究从两个层面探讨如何穿越数字大他者的剩余快感幻象,即重塑情感以及重构认同,提出电商主播应强化情感劳动的具身性与真实性,回归劳动本质,以此实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有效抵抗。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周佳琪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6-29.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全球传播在文化维度上的核心理念应从“跨文化传播”升级为“转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具有三大理论来源,分别是“媒介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传统”和“方法论的反思”。本文从这三个面向分别进行理论溯源,并将其放入当下的全球政治、文化和传播语境中进行阐释,接通其与中国全球传播实践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中国全球传播“转文化”路径的三个实践向度:一是以“关系性思维”创建多文化的连接,编织世界各文化间的“意义之网”。二是要在“批判性转文化主义”框架下关注“杂糅”与权力结构,实现各文化主体在现实政治中的“解放性”,并通过“文化冲合”带动自身与其他文化共同的“转化式繁衍”。三是以全球文化流动的整体视角,汲取传统哲学中的“天下”理念,将“超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主体纳入视野,在文化互动与变迁中构建基于“理性—认知”的“世界主义风险共同体”。以上三个向度彼此关联、相互促进、价值共振,在实践中共同形成良性的运转机制。
  • 研究论文
    张杰 杨欣怡 黄从严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114-134.
    不同于西方“断连”研究着眼于基于技术的、作为个体的人与媒介之间的“连接”或“断开”,本文基于中国经验的“疏联”研究,是将社交媒体中个体的断连实践放置于中国的关系情境中,关注受个体文化影响的当代青年在“关系-个体化”情境,与自家人、熟人关系间的重新联结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序格局的变化。首先,在横向的自家人关系中,对父母顺从的“应有之情”不再被强调,呈现出“亲而不尊”的情感表达与“孝而不顺”的格局建构特征。在纵向型熟人关系中,中国人人情-面子法则依然是主要的交往动力。遵循上下等级的“序”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呈现出“尊而不亲”的情感表达和关系建构特征。在平行型熟人关系中,工具、情感维度的交织共同决定了关系走向。在数字媒介的中介化作用下,与潜在关系缔结的“网缘”成为新的网络熟人关系。一方面,工具性考量使得这类关系趋于疏联,另一方面,“真有之情”成为这类关系的趋近动力。总之,“疏联”是当代青年在“关系-个体化”情境中的一种个体化(自我文 化)与关系文化的耦合关系策略,它不仅契合了中国人的关系格局和个体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实践,同时也具备与西方“断连”概念对话的本土理论潜力。
  • 研究论文
    熊月蕾 黄微子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133-152.
    “自证”的实践在当今国内饭圈颇为普遍:从贩售周边商品、到加入线上社群,再到发表言论,“自证”已成为粉丝间建立信任的关键环节。“自证”的标准化与常规化反映出数字时代个体面临的信任危机,为研究青年群体数字交往提供了一个切口。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粉丝群体进行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在“透明社会”的理论视角下梳理了粉丝“自证”现象的生成脉络,并分析其背后的技术背景和文化权力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在数字交往背景下,“自证”可被视为粉丝自我“治理”的过程,作为圈内的共享规则,“自证”既是粉丝交往的前提,也是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回溯性地建构透明主体的方式;在信任制度的构建上,粉丝群体通过多元的形式展演“信誉资本”,并基于复杂的“多元货币”体系评估爱意的浓度和作为粉丝的“本真性”;当粉丝间的人际信任逐渐转向更为抽象的技术信任,列表、截图、水印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在使用数字技术追求“透明”的过程中,信息爆炸和对情感差异的抹除引发了个体焦虑和信任困境,其潜在的暴力问题亟待反思。
  • 研究论文
    纪莉 张静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99-115.
    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与概念及其意指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即是表征。华特迪士尼公司百年历史中,除了通过塑造“公主”“超级英雄”等系列形象的视听作品占领全球文化市场,其打造的动物主题电影更是因老少咸宜而深入人心,而对迪士尼动物主题电影及其全球传播的研究还鲜少受到中国传播学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了百年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动物观表征的历时演变进程,探究迪士尼文化产品实现全球传播的价值工具。研究发现,迪士尼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生产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物主题电影,其动物观表征与全球生态思潮的历史发展交相呼应,这成为其文化产品具有全球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21世纪后,作为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代表,迪士尼不再紧随环境正义等更为国际主义的生态思潮,且对数字技术手段过分依赖,其动物主题电影陷入到表征的双重陷阱中。生态思想价值工具失灵使迪士尼动物主题电影在21世纪的全球传播失去了引领动力。
  • 本期话题: 媒体组织中的劳动与职业
    吕梓剑 林仲轩 李雨绢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1): 6-25.
    既有研究常以“制造同意”为瞄向,将实习生刻画成“积极进取”的形象,但实际上其私下存在愤慨、抗拒的一面,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前后台的形象反差?这种反差如何形成?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潜隐剧本”为理论基础,依托过程性视角,探求互联网“大厂”实习生入职前后的心态转变及各阶段的本真状态。研究发现,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种种落差,实习生会对“大厂”历经一个“期待—祛魅—抵触”的情感过程。然而,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他们不得不以“妥协”的姿态暂时隐忍;此时,伴随本真自我的觉醒,其会采取剧本调适的策略来最大化维护权益。当然,这种“妥协”并非无度,当触发导火索事件后,实习生很可能会为泄愤而作出罢演行为。
  • 研究论文
    周葆华 汤清扬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30-54.
    本研究借助能动可供性的理论框架,考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为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传播提供了何种潜力及其对不同受众群体主观体验与态度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三组对照的VR实验,操作化能动可供性的三种水平(无vs.低vs.高),发现能动可供性能够提升受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关注,但仅在低水平上显著,而高水平的能动可供性更有利于促进虚拟游览替代实地参观的意愿。心流体验在能动可供性与文化认同之间起到遮掩作用,而在能动可供性与虚拟游览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媒介经验调节了能动可供性对线下参与意愿的影响:对具有丰富VR经验的个体,高水平的能动可供性可能使其线下参与文化遗产活动的意愿降低,并倾向于用虚拟游览替代。本研究为理解虚拟现实作为文化传播新媒介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支撑,并为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27-52.
    本文以研究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理论视野与方法规范性为主要标准,从2024年18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148篇研究,并对其加以分类,以传播研究范式的延续和变革、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批判算法研究、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健康传播、数字交往、媒介记忆、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媒介化时代的养育实践和老龄化、边缘群体的媒介实践、媒介物质性共计十一个话题勾勒了过去一年中国传播研究的知识图景。
  • 研究论文
    王亮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55-73.
    新闻偶遇是社交媒体用户接触新闻的重要方式,对偶遇新闻的不同处理策略影响用户的知识获取、新闻参与和社会参与,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这使得新闻偶遇的效果研究缺乏知识累积性。论文基于PINE模型,将偶遇新闻处理策略分为浏览和阅读,并采用组态分析方法,从用户、社交网络、内容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因素,研究各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组合和互动影响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发现了社交媒体用户浏览和阅读偶遇新闻各自的条件组态,认为新闻线索和社交线索共同决定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媒体用户处理偶遇新闻的原因,并对新闻偶遇的现有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理论整合。
  • 名家访谈
    刘朝璞 杨国斌 周海燕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167-176.
    传播理论在“传递观”“文化观”后,继续探索新的传播学认识论。随着技术的发轫,媒介环境革新、社会情感氛围急遽变化,而传播学的认识论却凝滞不前。这种停滞反映且加剧了传播研究和传播学发展的困境。传播学应如何发展,以何种姿态去做面向社会的、公共的、有力量感的研究,是传播学人共同关切的问题。本文就杨国斌教授提出的“作为翻译的传播”对其进行访问。杨国斌教授从态度和方法方面阐释“传播翻译观”,强调要尊重差异,以谦卑的学习态度,反思、改善和修正原有成见,做具有关怀和希望的学术研究。
  • 研究论文
    杜璇 刘于思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1): 68-91.
    作为一种壮大个人声望、逃避公共讨论的话语样态,胡说八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泛滥威胁着日渐稀薄的沟通理性。本研究通过三项彼此关联的调查或实验(N = 400),依次考察了中国网民对伪深刻话语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度的领域间差异以及哪些系统性手段能够实时增强人们对胡说八道的识别能力,发现中国网民的胡说八道接受度相对较高,直觉信念和表演性精致降低了其对胡说八道的敏感度,市场经济偏好带来的话语怀疑被规避不确定性而接受伪深刻的文化权威服从机制部分抵消。人们对经验议题、广告和回避型胡说八道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好,但在特定议题下无法区分机器生成段落与人类作品。研究对运用公共问责写作任务和阻塞厌恶激发降低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度的效果和条件进行了探讨,为避免胡说八道污染公共话语的途径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黄雅兰 方惠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13-36.
    在当前的互联网史书写中,1994年与1987年是界定中国互联网开端的两个具有争议性的时间节点。而早在1986年,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就已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和社群联结,先后创立了全球第一份华人英语电子刊物、第一份中文电子刊物和第一个中文网络论坛。本文考察的是1986—1994年这个中国互联网的“史前时代”。研究发现,当时身处信息技术潮头以及国家边界上的知识精英充满着技术及文化上的现代化焦虑,这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法以及寻求基于社群的公共表达;这些中文网络社群虽逐渐衰落,但仍与国内产生了千丝万缕的交集,给国内互联网建设带来了人才和技术上的“火种”,在后冷战背景之下形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政治想象,并为当下探索另类互联网文化和理解全球互联网史提供参照。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杨国斌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6-12.
  • 研究论文
    周敏 郅慧 苏芳 杨雅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135-154.
    共情是揭示全球化时代个体情感如何连接的重要因素,对于“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而儿童形象呈现通常是唤起共情的“视觉锚点”。本研究基于传播生理心理研究中的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儿童视觉框架:有儿童 / 无儿童)×2(图片说明:有图片说明 / 无图片说明)×2(图片形象化程度:高 / 低)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新闻图片中的儿童视觉框架、图片说明与形象化程度对个体注意及共情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儿童视觉框架虽然能够显著引起注意,但并不能唤起受众的共情;详尽可能性模型(ELM)中的双路径在风险传播领域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动态的、流动性的认知路径判断更符合当下风险传播的情境;高形象化程度的新闻图片并未提高个体注意,在瞬时效果之外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 本期话题: 老年传播
    顾晨昱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27-48.
    在线健康信息回避是数字时代的“讳疾忌医”,现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趋势下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算法推荐内容对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验证数字反哺作为家庭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子研究一(N = 343)基于“压力源—心理负担—行为”(SSO)框架,构建了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模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进行检验。子研究二(N = 110)通过子代数字反哺干预实验,验证其干预路径及有效性。研究发现:1.算法推荐内容的信息相似性与过载表征会通过影响老年人信息倦怠感,引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2.信息相关性不会引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3.子代数字反哺能显著减少老年人对数字健康信息的倦怠感,并有效抑制由此引发的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以及制定有效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邓绍根 强若琳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71-88.
    2024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持续返本开新,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学术自觉。诸多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通过对革命导师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的考辨与重思,发挥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学界从多元维度着眼,持续深化探索,极大拓展了马新观研究范畴。与此同时,许多研究立足当下,融合理论与实践,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发展进行论述,展现出“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迈向新高度、实现新发展。
  •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张雯 吕卓如 肖林蕊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67-88.
    我国西部乡村初中生因青春期特质与地域限制,易陷入问题性手机使用困境。家庭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化场域,揭示其内部沟通模式及其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机制,对理解与改善初中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601名西部乡村初中生的心理与 行为数据发现:(1)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约858.73万名初中生中,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整体发生率达31.6%至39.2%,高于国内外同龄群体,且男生尤为严重;(2)受西部儒学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潮双重影响,西部乡村家庭沟通呈现“权威-服从型”“引导-服从型”“尊 重-对话型”三种模式;(3)家庭沟通模式显著影响西部乡村初中生问题性手机使用,其中“引导-服从型”更容易催生其孤独情绪,进而正向预测问题性手机使用,这种内生于家庭的孤独在高水平学校联结的调节下,其中介效应进一步被强化。由此,解决“媒介过 载”的关键在于弥补家庭内部的“链接失落”。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丁丽琼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6-25.
    “列宁主义”一词在华早期传播的表述大致经历了列宁的/过激派的主义这一偏正短语,译自英语和日语的广义派主义、过激主义,以及借用英文“Bolshevism”原词及其音译、意译,到自觉阐释并最终定型为“列宁主义”这一专门概念的过程。“列宁主义”出场前后及其接受与定型显示了列宁主义由“了解的非正式知识”逐步转向“掌握的正式知识”,进而成为行动指南的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作为知识的列宁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媒介偏向、权力关系乃至偶然因素。其中,既包括国内对“列宁主义”知识来源的洞察和列宁主义由思想转入实践过程中的意义争夺,也包括特定事件、人员流动乃至翻译及书写的影响,由此提示了历史选择的过程。
  • 研究论文
    李耘耕 黄原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1): 92-113.
    当代的游戏生产致力于改变性别与种族刻板印象,但是这种努力常常收效甚微。本研究基于“品性-能力”刻板印象模型以及计算文本的方法,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编码-解码”分析。研究发现,在编码层面,游戏创作者致力于打破角色类型与性别种族的强关联,但是中国游戏玩家在认知角色时,依然代入了性别与种族的刻板印象,但部分刻板印象也会随着角色类型的多元化而消解。本研究构建了中文刻板印象内容词典,并对中国游戏玩家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解读视频的弹幕文本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发现,与传统刻板印象一致,相比于女性角色,游戏玩家普遍对男性角色品性评价更低,能力评价更高;当女性被设定为英雄或亡命徒这样的传统游戏角色类型时,游戏玩家认为相关类型女性角色能力显著低于男性。但是当女性被设定为反英雄或统治者这样反传统的游戏角色类型时,游戏玩家则对其能力认知与男性同类型角色趋同,这一结果说明赋予女性角色反传统和多元的角色类型,如女性统治者和反英雄,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中国游戏玩家对黄种人和白人形象的游戏角色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其他有色人种,但是种族与角色类型对刻板印象认知影响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这说明中国游戏玩家对种族刻板印象具有持久性,而且角色类型多元化策略对种族刻板印象的改变作用不大。本研究扩展了刻板印象和“编码-解码”理论在游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文本的新方法工具说明游戏编码需要从多模态角度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以促进游戏玩家的多元认知。
  •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沙垚 杨风云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26-4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讨论媒介化治理,需要超越媒体逻辑,进入到更深的社会结构层面。通过对江苏省M村的一个农文旅项目的田野考察,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中介化逻辑是媒介化治理的技术和内容之外的更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逻辑。农文旅项目作为居中媒介,不仅连接着城乡经济和价值,还能对城乡关系进行能动性再生产,进而创生出城乡融合的新乡村。这个整体性的过程体现了乡村治理的中介化逻辑,包含三个层次。首先强调连接,调和矛盾;其次强调联结,关注媒介居中进行能动性再生产的能力、过程和对两端事物带来的改变;最后强调新生,从过程转向结果,关注两端因碰撞而生长出来的具有时代性和未来性的新事物。
  • 研究论文
    张梓轩 李冰 李政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118-133.
    关于社交媒体上信息属性与传播效果关系的发现,以往大都基于文字信息得出,而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视频信息,亟待探索。诸如信息属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何?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如何交互形成对传播效果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对三大中央级主流 媒体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2017全国两会短视频信息做全样本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编码与人工编码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参与式观察,考察短视频信息的标题文字表达特征、视频内容特征以及视听形式特征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传播效果 的短视频信息,呈现出对积极、平等、稳定的信息属性的追求;对比前人基于文字介质做出的研究,视频信息强化了对社交媒体在信息沟通、情绪管理等社交属性上的契合;形式特征的正面影响则有限。
  • 研究论文
    杨雅 苏芳 喻国明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109-130.
    本研究意图兼顾结构性与能动性因素,探索主客观相对不平等维度对数字不平等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分析结构性社会资本、认知性社会资本、相对剥夺和主观幸福感影响数字不平等的程度、路径与群体差异。数据分析发现,认 知性社会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感知数字不平等的关键因素,其中,认知性社会资本显著负向预测数字不平等,在男性或者青年群体中更为显著;主观幸福感同样显著负向预测数字不平等,在女性或者青年群体中表现显著;相对剥夺与结构性社会资本影响不显著。因此,研究认为,数字不平等是一个多视角、多维度、多阶段的议题,在确定增进数字平等的干预措施时,需要从长期视角,结合社会与技术发展前景与预测,整体考虑多方因素如主客观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采取多主体、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措施。
  • 研究论文
    王创业 董嘉颖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1): 46-67.
    关于商业平台公益行为的研究较少探讨其背后的权力流动与治理技术。本文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深度访谈法,在麦克·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框架下,提出了商业平台的“新生产政治”概念。研究从“国家—平台—个体”三个维度,分析商业平台为何及如何开展公益活动。研究发现,商业平台通过政策敏感与话语挪用策略,回应政府政策需求;通过“平台工厂化”,运用游戏化机制驱动用户参与劳动竞赛,制造劳动同意;在这一政体框架下,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受限,“作弊”与“躺平”等弱反抗行为,更多表现为“劳动倦怠”。因此,商业平台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嵌入,间接地成为一种吸纳反抗力量和构建社会稳定的治理技术。
  • 研究论文
    何国平 江双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153-176.
    数字连接所产生的时间错置、干扰、边界模糊和暴露效应危及数字福祉,基于技术可供性的断连和优化连接成为用户的另类选择。不同于“精装”朋友圈和“无人问津”的微博,微信状态用户通过想象可见性及平台具象可见性搭建了能够展示真实自我和获取关注的中台。在中台,用户驯化微信状态的部分功能以打破“线上围城”、降低社交倦怠,线上社交的“去连接”行为增加。为满足在线社交难被感知、能被遗忘和塑造认同的新社交需求,用户通过微信状态调用“电子日记”、网络“树洞”和仪式性“心愿池”等传统人内传播方式实现在线社交空间中区化,在平衡隐私与表达之间取径线上交往的“再连接”。无论是基于连接功能的去连接社交实践还是基于断连需求的再连接社交表达,都是用户驯化技术的反连接交往行动,在此过程中实现线上社交调节。
  • 研究论文
    时伟 黄文昕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155-176.
    国际传播不仅要重视“说了什么”和“怎么说”,更要重视“关系”的创建与维护。本研究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分析框架,以“一带一路”议题为案例,考察了X(原Twitter)上媒体账户的“情感”与“身份”属性对其互动关系创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情感上,消极情感抑制了互动的发出,被消极情感主导的媒体表现出“独白”式的言说倾向;积极情感具有同质性效应,被积极情感主导的媒体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情感社群”。在身份上,共同的区域身份促进了互动的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媒体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并且区域身份具有同质性效应,“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媒体之间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区域身份共同体”。理论上,研究阐明了情感与身份属性对媒体间互动的影响机制;实践上,研究为如何从“关系”视角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启发。
  • 研究论文
    范颖 高海博 温程程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156-176.
    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国家新兴技术与科技成果的传播更加形象,伴随国家复兴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评论区对国家的科技自信和认同情感也表现得更加强烈。本文以哔哩哔哩(Bilibili)平台科技类视频的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BTM话题模型分析等方法,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模型探究青年受众在观看科技类视频后,对国家认同的态度问题。研究表明,青年受众观看科技类视频后,在认知层面,他们始终以国家为核心主体;在情感层面,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感,并主要通过自我与他者对比、支持国产品牌、致敬科研人员、构建集体记忆这四种方式去进行情感表达;在行为意向层面,他们以支持、期待、致敬等积极行为意向为主。本文旨在探讨青年受众在科技类视频评论中对国家认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意向的态度问题,为科技类视频传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研究论文
    雷紫雯 刘战伟 章梅芳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131-149.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嵌入社会,使社会技术系统内的知识流转与传播网络更加复 杂。已有研究多关注平台、技术在知识传播中的中介作用,忽视了人类在知识传播网络中 的知识转译和传播功能。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本研究以医疗职业陪诊师在医疗健康系统的知识中介和转译实践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了相关讨论。研究发现,陪诊师在摆渡患者疾患经验和医疗专业知识、医疗组织系统的隐性知识,以及数字医疗技术系统知识中扮演“知识专家”“知识领航人”和“知识修补师”的角色。他们通过对医疗系统相关知识的中介和转译,成为嵌入医疗健康系统的人类补丁。将人作为重要的中介因素纳入知识传播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人在复杂知识传播网络中所扮演的认知调节角色,及其在支撑知 识流动过程中发挥的桥接与补足作用。
  • 本期话题: 老年传播
    申琦 关心怡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6-26.
    高龄少子化国情下,以陪伴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正走进我国家庭。想要陪伴机器人更好地服务老人,来自家人的内层社会支持十分重要。通过9个月的参与式观察与四阶段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使用陪伴机器人获得的来自子孙、配偶的内层社会支持主要体现为工具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其中代际支持呈现出“不支持—有限支持—适度支持—过度支持”的动态、交织过程;老年人也会对子孙代使用机器人提供反向支持;配偶支持以情感支持为主,男性老年人较少支持女性伴侣使用陪伴机器人,而女性老年人更依赖配偶的支持;作为“他者”的陪伴机器人在家庭中更像是一个联结老年人社会关系的中介,而非人机传播中的陪伴者。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吴世文 杨小雅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37-61.
    想象是人们认知早期互联网的手段之一,亦折射着互联网与社会互嵌的过程,可以成为理解早期中国互联网的路径。本文基于“长时段”的分析视角,借助社会技术想象的理论脉络,结合语言、修辞与行动等多维框架,挖掘公共话语与记忆话语对于早期中国互联网(1984—1999年)的想象。研究发现,作为物质性、意义和道德的集合体,早期的互联网想象从技术层面、价值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展开,呈现了连通世界、复兴家国、重构生活三大主题,具有宏观整体性、技术乐观主义色彩浓厚、实用主义导向明显等特征。在“赶超”“复兴”的想象叙事中,嵌入中国社会的互联网被认为可以创造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赶超发展的契机,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赋予互联网的独特意涵。1995年作为这一“长时段”的探索性节点,标志着互联网从抽象概念向社会实践的发展,想象主题亦由宏观叙事逐步延展至日常体验。借由互联网想象的“渡口”,可以洞察中国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演变,拓展互联网历史研究的理论空间。
  • 研究论文
    郭建斌 王丽娜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89-108.
    从媒介学的视角入手,本文首先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谦乐桥”的经验材料,包括历史演变与现状,以及在桥头举行的各种民间仪式等。紧接着,文章对中文中的“桥”的含义进行梳理,以此阐明在中文语境中“‘桥’何以成为‘媒介’”。在此基础上,文章再度勾连“谦乐桥”的经验材料,充实、完善了“桥”作为“媒介”的一层特定意义——连通与阻隔,进而,基于经验材料又发掘出了“桥”作为媒介的又一层特定的意义,即其连通与阻隔还体现在阴阳之间,具有“灵媒”的意义。这样的讨论,对于丰富“媒介学”理论话语,实现中西方话语在学术层面的融合,具象化媒介学的某些抽象话语,实践中国传播研究的“在地化”“理论化”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论文
    李卫东 陈昶洁 贾瑞雪
    国际新闻界. 2025, 47(2): 72-93.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将人、机器、物体等各种事物紧密联结,形成万物互联的社会形态,扮演愈发关键的媒介角色。但各国如何理解、塑造和治理人工智能的媒介应用还有待分析。本研究采取话语网络分析法,以中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协同治理体制的结构和权能配置两个方面分别提炼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想象内容、主体关系及建构逻辑。研究发现:各国治理目标和治理主体均存在一定差异,面临不同的话语封闭问题。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协同治理是一种主观的政治决策。为了避免人工智能的 社会技术想象因话语封闭而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本文认为,我国可以通过观察他国的治理体制,在立足自身国情的基础上,丰富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主体的多元化。
  • 国际传播研究
    钟祥铭 方兴东 何可 林宇阳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103-117.
    30多年前,互联网作为一种具有天然国际传播属性的的新型媒介进入中国。如今,国际传播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既源于中国的发展进程,也与全球互联网深入普及相关。要把握中国国际传播的战略处境与时代使命,亟须重新审视互联网作为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本质及其历史脉络,并反思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互割裂的认知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中国引入,无论是在技术特性、应用方向、政策取向,还是在现实需求与主管体制上,均体现出其被视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而非纯粹社会基础设施。重温这一历程,回归互联网由“内向”走向“外向”的开放取向与战略潜能,将是中国国际传播实现突破的关键。下一个互联网30年,中国国际传播的挑战不仅限于技术、应用、市场和政策等传统层面,更将深入到中国如何真正走向世界、与全球深度交融的“深水区”。
  • 研究论文
    宫贺 马丹凤 董旭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1): 114.
    本文基于中国本土危机传播情境下的实验研究,探索“事实-价值”“公-私”“内-外”的辩证性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文化特质对危机道歉的影响机制,于西学主导的危机传播范式外,提供中国的文化变量与理论线索。三组实验(N1=193;N2=246;N3=243)表明:事实诉求比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公共价值诉求比组织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内部信比公开信更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道歉的真诚感知;内部信强化了公共利益与组织利益诉求对道歉感知的影响差异,却稀释了公共价值(共同身份、公共利益)与组织价值(组织身份、组织利益)对道歉的真诚感知的差异影响。本文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
  • 书评
    范龙 方飞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154-162.
    《〈大公报〉全史(1902-1949)》,吴廷俊著/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580页,ISBN:978-7-309-16393-3,680元。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管成云
    国际新闻界. 2025, 47(4): 84-102.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网吧都在消失。只有少部分城市网吧转型升级成了电竞馆,但乡村网吧无法完成转型升级,只能关门倒闭。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社会的崛起,造成乡村网吧的发展出现层层脱嵌,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网吧存在的根基。为此,网吧行业出现倒闭潮并非简单的智能手机普及所能解释的,其背后是技术迭代驱动网络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社会大转型。在此大转型中,新兴的平台技术体系对网吧这一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该基础设施与乡村社会逐步脱嵌而走向衰落。这也透射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变迁,乡村社会由此告别了过去网络基础设施不发达年代在网吧上网的日子,而逐渐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体系。
  •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向青平
    国际新闻界. 2025, 47(3): 46-66.
    村干部是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中间者”。国家政务平台下乡往往需要村干部对接执行。基于对湘西州政务“平台下乡”过程及村干部平台使用的实践经验研究,本研究发现:村干部需“承包”国家的信息收集、平台下载等数字任务,村干部出现屏幕化趋势。平台界面结构固定了村干部作为国家代理人的身份,国家标准化的数字类型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社会的清晰治理。国家与村干部的互动本质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国家通过平台与村干部互动形成更为制度化的乡村社会交往秩序,这是国家平台的“中间”治理。但平台下乡过程中也出现乡村社会“数字形式主义”“数字悬浮”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村干部平台使用的经验进行研究或创新数字时代国家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
  • 研究论文
    姚建华 王洁 周孟杰
    国际新闻界. 2024, 46(12): 74-98.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围绕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社会引发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这一趋势虽促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转向和代际传承,但却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工作流程和文化实践,使得“人”与“技术”一同陷入计算世界的窠臼中。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建制民族志的创建背景、理论发展、基本观点和研究步骤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在研究传统、旨趣、对象和目标方面的共通之处。一方面,这些共同点为二者的融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融合二者的研究取径可重新建立微观个体、中观组织与宏观权力之间的多元联系,以及社会结构与“行动中意义”之间的动态关联。另一方 面,探索实现二者融通的主要进路,特别是围绕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平台劳动、数字游民和乡村传播等社会议题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些融通及实现进路为我们超越理论与方法的简单接合提供了新的可能,并孕育出一系列崭新的、开放的学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