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国际新闻界》(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JJC)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本刊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1961年4月25日,《国际新闻界简报》第1号创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创刊号注明“内部教学参考资料请勿外传”,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蒋荫恩任主编,主要介绍国际新闻界的动态和有关资料。创办时虽然只是内部刊物,但在中国隔绝于世的特殊情境中,它开启了一扇窥见外部世界的窗口。其中1964年9月25日至1965年9月25日期间,因本刊人员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停刊一年。此次复刊为了读者查阅方便,特将本刊第1号至22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分类编成目录索引,附于该期末尾。中断期间,国际新闻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仍予补译刊登。“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经停、分、合的磨难,本刊在“文革”期间停刊。

1979年5月,《国际新闻界》恢复出版由张隆栋主编。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评论、采访、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广告、报业管理等)、报刊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内部刊物,约两月出版一期,总字数约五万字。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研究的恢复和重建、传播学的引进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新闻教育、研究单位老一代新闻传播学者们,为本刊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国际新闻界》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正式刊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张隆栋主编,傅显明、王泰玄等参与编辑工作。刊物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事业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每月出版一期。

1992年,《国际新闻界》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1995年,《国际新闻界》出了一期后停刊整顿。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新闻界》一度偏离了学术方向,向着通俗性大众刊物转型,被出版管理部门批评并停刊整理。

1995年,程曼丽担任《国际新闻界》主编,刊物重新恢复学术刊物的定位。

1996年,《国际新闻界》恢复正常出版。

2000年,《国际新闻界》正式实行专家匿名审稿。评审委员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新闻界》特邀编委及部分校外专家组成。同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下设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舆论研究所、媒介经济研究所,并与新闻学院共建全国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及新闻资料中心。

1995年至2006年期间,《国际新闻界》主要是以介绍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概况为主的学术性刊物,集学术性、新闻性于一体,探讨新闻传播前沿课题,提供世界传媒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叱咤风云的国际新闻界人物,探讨国际传播中的最新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

2005年,陈力丹担任《国际新闻界》主编,涂光晋、杨保军担任副主编。

2005年第5期起,《国际新闻界》不再只刊登外国以及涉及外国与中国关系的稿件,而是以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业务)的学理研究为主,综合体现本学科的学术志趣和发展趋势。

2006年开始,《国际新闻界》又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研究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史论、大众传播业界、广播影视、编辑出版、广告、公共关系和传媒经济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传播科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与传播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为“大传播”所有领域的各种研究课题的探讨空间和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

2010年第4期开始刊物网站和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开通,初步实现投稿和审稿的数字化管理。同期本刊对注释与文献进行中英对照的改版,加强了本刊的国际化程度,也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文献提供了一扇窗口。

2010年4月,增加了7名国外编委11月,按照国际期刊编委会的组成的惯例,组成全部由外校(含国外和境外高校)组成的编委会,原由本院人员组成的编委会和学术顾问组不再出现在刊物上。

2012年6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示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第一批入选名单,《国际新闻界》位列其中,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刊物中唯一入选的资助期刊。

2013年第1期开始,本刊在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中首次采用国际学术期刊通行的16开版本。同年8月,本刊新网站和新远程投稿编辑系统启用,全面实现投稿和编辑的数字化管理。

2014年4月9日,《国际新闻界》正式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并发出了第一条推送

2014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这个报告将几乎所有社科院的期刊列为“顶级”,故《新闻与传播研究》亦列为“顶级”。新闻传播学科类中,《国际新闻界》列为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权威期刊。

2016年1月“国际新闻界”公众号正式启动。适应手机阅读的特点,将每期的重点文章改写压缩至千字左右,突出其创新观点,再通过“原文链接”将感兴趣的读者导向官网下载全文。同时,本刊还及时在微信中发布每期目录和学术动态。至2024年底,“国际新闻界”微信公众号订阅量突破30万。

2016年5月,刘海龙担任《国际新闻界》主编。

2016年第8期刊发会议学术综述《国际新闻界举办“帝吧出征与网络民族主义研究”工作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7年,《国际新闻界》与本学科四大学术期刊首次联合举办评选优秀论文活动于同年8月中旬颁发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

2017年11月,《国际新闻界》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合作,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专栏。

2018年第2期《国际新闻界》推出专刊回顾与反思中国传播学四十年里的发展历程的讨论话题。中国50后”“60后”“70后”三代海内外20多位传播学者力量,既回望了中国传播学四十年里的发展历程,更面对巨变的时代环境和媒介场景,探求如何从理论和方法维度推进传播研究的学术创新。公众号以专辑形式推出这些文章后,反响热烈。

2019年,《国际新闻界》2016年推出的话题“帝吧出征与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为论文集From Cyber-nationalism to Fandom Nationalism:The Case of Diba Expedition(Routledge, 2019)。

2020年7月,《国际新闻界》举办“可以听的论文”系列线上讲座,邀请曾在《国际新闻界》上发表论文的作者,讲述自己的研究以及研究背后的故事,与诸位读者相聚云端,反响热烈。同年,《国际新闻界》入驻哔哩哔哩网站,运营“国际新闻界_学术讲座”的官方账号,发布国际新闻界编辑部参与举办的学术讲座视频。

2021年5月17日《国际新闻界》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1年5月8日“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期刊主编论坛暨《国际新闻界》创刊六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2021年7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数据库5年成果报告,《国际新闻界》获“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2022年3月28日,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度“CSSCI源刊公众号传播力指数”排行榜(社科类)》中,“国际新闻界”公众号总排名第7位,在新闻传播学类刊物中居首位。

20226月,《国际新闻界》网站(http://cjjc.ruc.edu.cn)全新改版升级,以清爽简洁的网站界面和安全稳定的投审稿系统面向广大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纸质杂志论文全内容上传,供读者免费全文下载。

2022年,《国际新闻界》2016年推出的话题“帝吧出征与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组成的论文集From Cyber-nationalism to Fandom Nationalism:The Case of Diba Expedition由韩国Galmuri出版社翻译成韩文出版,成为学术成果“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2022年第10期开始,推出“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专栏。围绕“中国新闻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系列研究”“传播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系列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研究”等几大议题展开,根据社会热点和研究趋势策划具体选题。

2023年1月12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中,《国际新闻界》被评定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权威期刊。

2024年5月17日,《国际新闻界》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年度新闻学与传播学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2024年6月,国际新闻界对刊物Logo进行升级换代。

2024年9月,国际新闻界正式启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校对系统。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568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1-1523/G2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0205

       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印刷:     北京联合互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2-07-01    浏览: 3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