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部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DOI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1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研究论文
名家访谈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Select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从建构想象到指导实践:“列宁主义”概念在华早期传播的知识之维
丁丽琼
2025, 47(3): 6-25.
摘要
(
221
)
PDF全文
(
193
)
可视化
收藏
“列宁主义”一词在华早期传播的表述大致经历了列宁的/过激派的主义这一偏正短语,译自英语和日语的广义派主义、过激主义,以及借用英文“Bolshevism”原词及其音译、意译,到自觉阐释并最终定型为“列宁主义”这一专门概念的过程。“列宁主义”出场前后及其接受与定型显示了列宁主义由“了解的非正式知识”逐步转向“掌握的正式知识”,进而成为行动指南的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作为知识的列宁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媒介偏向、权力关系乃至偶然因素。其中,既包括国内对“列宁主义”知识来源的洞察和列宁主义由思想转入实践过程中的意义争夺,也包括特定事件、人员流动乃至翻译及书写的影响,由此提示了历史选择的过程。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Select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乡村治理的中介化逻辑:基于江苏省M村农文旅运营项目的田野调查
沙垚 杨风云
2025, 47(3): 26-45.
摘要
(
195
)
PDF全文
(
223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讨论媒介化治理,需要超越媒体逻辑,进入到更深的社会结构层面。通过对江苏省M村的一个农文旅项目的田野考察,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中介化逻辑是媒介化治理的技术和内容之外的更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逻辑。农文旅项目作为居中媒介,不仅连接着城乡经济和价值,还能对城乡关系进行能动性再生产,进而创生出城乡融合的新乡村。这个整体性的过程体现了乡村治理的中介化逻辑,包含三个层次。首先强调连接,调和矛盾;其次强调联结,关注媒介居中进行能动性再生产的能力、过程和对两端事物带来的改变;最后强调新生,从过程转向结果,关注两端因碰撞而生长出来的具有时代性和未来性的新事物。
Select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国家平台的“中间”治理与乡村社会交往秩序变革——基于湘西州村干部平台使用的经验研究
向青平
2025, 47(3): 46-66.
摘要
(
100
)
PDF全文
(
93
)
可视化
收藏
村干部是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中间者”。国家政务平台下乡往往需要村干部对接执行。基于对湘西州政务“平台下乡”过程及村干部平台使用的实践经验研究,本研究发现:村干部需“承包”国家的信息收集、平台下载等数字任务,村干部出现屏幕化趋势。平台界面结构固定了村干部作为国家代理人的身份,国家标准化的数字类型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社会的清晰治理。国家与村干部的互动本质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国家通过平台与村干部互动形成更为制度化的乡村社会交往秩序,这是国家平台的“中间”治理。但平台下乡过程中也出现乡村社会“数字形式主义”“数字悬浮”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村干部平台使用的经验进行研究或创新数字时代国家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
Select
本期话题:数字乡村与传播研究
“失落的链接”与“过载的媒介”:西部乡村初中生家庭沟通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研究
张雯 吕卓如 肖林蕊
2025, 47(3): 67-88.
摘要
(
176
)
PDF全文
(
219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西部乡村初中生因青春期特质与地域限制,易陷入问题性手机使用困境。家庭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化场域,揭示其内部沟通模式及其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机制,对理解与改善初中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601名西部乡村初中生的心理与 行为数据发现:(1)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约858.73万名初中生中,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整体发生率达31.6%至39.2%,高于国内外同龄群体,且男生尤为严重;(2)受西部儒学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潮双重影响,西部乡村家庭沟通呈现“权威-服从型”“引导-服从型”“尊 重-对话型”三种模式;(3)家庭沟通模式显著影响西部乡村初中生问题性手机使用,其中“引导-服从型”更容易催生其孤独情绪,进而正向预测问题性手机使用,这种内生于家庭的孤独在高水平学校联结的调节下,其中介效应进一步被强化。由此,解决“媒介过 载”的关键在于弥补家庭内部的“链接失落”。
研究论文
Select
研究论文
“桥”作为媒介:基于“谦乐桥”经验材料的讨论
郭建斌 王丽娜
2025, 47(3): 89-108.
摘要
(
125
)
PDF全文
(
118
)
可视化
收藏
从媒介学的视角入手,本文首先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谦乐桥”的经验材料,包括历史演变与现状,以及在桥头举行的各种民间仪式等。紧接着,文章对中文中的“桥”的含义进行梳理,以此阐明在中文语境中“‘桥’何以成为‘媒介’”。在此基础上,文章再度勾连“谦乐桥”的经验材料,充实、完善了“桥”作为“媒介”的一层特定意义——连通与阻隔,进而,基于经验材料又发掘出了“桥”作为媒介的又一层特定的意义,即其连通与阻隔还体现在阴阳之间,具有“灵媒”的意义。这样的讨论,对于丰富“媒介学”理论话语,实现中西方话语在学术层面的融合,具象化媒介学的某些抽象话语,实践中国传播研究的“在地化”“理论化”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Select
研究论文
认知性社会资本与主观幸福感:智能时代数字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雅 苏芳 喻国明
2025, 47(3): 109-130.
摘要
(
129
)
PDF全文
(
307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意图兼顾结构性与能动性因素,探索主客观相对不平等维度对数字不平等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分析结构性社会资本、认知性社会资本、相对剥夺和主观幸福感影响数字不平等的程度、路径与群体差异。数据分析发现,认 知性社会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感知数字不平等的关键因素,其中,认知性社会资本显著负向预测数字不平等,在男性或者青年群体中更为显著;主观幸福感同样显著负向预测数字不平等,在女性或者青年群体中表现显著;相对剥夺与结构性社会资本影响不显著。因此,研究认为,数字不平等是一个多视角、多维度、多阶段的议题,在确定增进数字平等的干预措施时,需要从长期视角,结合社会与技术发展前景与预测,整体考虑多方因素如主客观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采取多主体、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措施。
Select
研究论文
“知识摆渡人”:医疗职业陪诊师的知识中介与转译研究
雷紫雯 刘战伟 章梅芳
2025, 47(3): 131-149.
摘要
(
122
)
PDF全文
(
105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嵌入社会,使社会技术系统内的知识流转与传播网络更加复 杂。已有研究多关注平台、技术在知识传播中的中介作用,忽视了人类在知识传播网络中 的知识转译和传播功能。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本研究以医疗职业陪诊师在医疗健康系统的知识中介和转译实践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了相关讨论。研究发现,陪诊师在摆渡患者疾患经验和医疗专业知识、医疗组织系统的隐性知识,以及数字医疗技术系统知识中扮演“知识专家”“知识领航人”和“知识修补师”的角色。他们通过对医疗系统相关知识的中介和转译,成为嵌入医疗健康系统的人类补丁。将人作为重要的中介因素纳入知识传播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人在复杂知识传播网络中所扮演的认知调节角色,及其在支撑知 识流动过程中发挥的桥接与补足作用。
Select
研究论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报刊教育功能观考察——以《报纸是教科书》为中心
王琦 周光明
2025, 47(3): 150-166.
摘要
(
77
)
PDF全文
(
200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报刊教育功能观发展至成熟阶段,突出表现为教育在与宣传、组织功能地位的动态变化中出现了一个明显跃升,成为报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1943年初胡乔木撰写的《报纸是教科书》为此提供了历史依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报刊教育功能观的具体内涵、逻辑基础、理论意义以及与其他报刊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为以“报纸是教科书”为中心隐喻的延伸式隐喻篇章,“教育”语域与“新闻”语域中的各要素自然地形成映射关系,建构了包含党报的角色与特征、报纸工作者的职责与伦理的报刊教育功能观念框架,为党报改版提供了有力的诠释。“报纸的党性与人民性”“宣传”“组织”“中共特色新闻学”“为教育而学习”等观念构成了理解报刊教育功能观的意义之网,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家访谈
Select
名家访谈
美美与共:“作为翻译的传播”——访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
刘朝璞 杨国斌 周海燕
2025, 47(3): 167-176.
摘要
(
224
)
PDF全文
(
243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理论在“传递观”“文化观”后,继续探索新的传播学认识论。随着技术的发轫,媒介环境革新、社会情感氛围急遽变化,而传播学的认识论却凝滞不前。这种停滞反映且加剧了传播研究和传播学发展的困境。传播学应如何发展,以何种姿态去做面向社会的、公共的、有力量感的研究,是传播学人共同关切的问题。本文就杨国斌教授提出的“作为翻译的传播”对其进行访问。杨国斌教授从态度和方法方面阐释“传播翻译观”,强调要尊重差异,以谦卑的学习态度,反思、改善和修正原有成见,做具有关怀和希望的学术研究。
2025 Vol. 47
No. 2
No. 1
2024 Vol. 4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3 Vol. 4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2 Vol. 44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1 Vol. 43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0 Vol. 42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9 Vol. 41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8 Vol. 40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7 Vol. 39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6 Vol. 38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5 Vol. 37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4 Vol. 3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3 Vol. 3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搜索引擎侵犯媒体版权的行为与法律责任
刘学义
媒体版权纠纷中的和解现象及其批判
刘海明
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的相遇:短视频/直播、网络主播与数字劳动
吕鹏
2021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儿童色情禁止的网络监控和刑法规范框架
陈绚 王思文 张瑜
用户正在逃离社交媒体?——基于感知价值的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李慧 周雨 李谨如
“守门人”范式转变与传播学转向——基于技术演进历程与平台治理制度创新的视角
方兴东 钟祥铭
从规训到控制:算法社会的技术幽灵与底层战术
张萌
“吞下红药丸”:青年女性的性别意识觉醒与媒介化情感团结
冯剑侠
朋辈亦可亲:数字鸿沟中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思悦 雷思涵 佘成雨 魏润南
节日的“相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调适与赋魅——以多国孔子学院节日文化实践为例
许颖 金圣钧 蒋贤成
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一个历史概念的蕴含与演化
展宁 周晨静
金砖国家经验与全球媒介研究创新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教授访谈
梁悦悦
企业漂绿行为的类型与识别——一项针对受众的扎根理论研究
黄玉波 雷月秋
中老年人对虚假短视频的识别判断路径分析
潘曙雅 祝宇欢 谢乐滋
技术想象与技术实践的交织——科学传播视域下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
刘鸣筝 王硕
“凝视、消费与建构”——“流调”引发网络舆论之“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考察
雷跃捷 白欣蔓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董晨宇 叶蓁
人的价值与自主性:智能传播时代的人类关切——2022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苏涛 彭兰
一个超级网红的消亡史: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身份认同及治理——基于MC天佑的媒介生命史研究
吕鹏 葛孝
更多文章
2024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越界游戏:与GPT的“生死”爱恋及其示能之思
梁亦昆
关系编织、转化式繁衍与世界主义风险共同体:中国全球传播的“转文化”路径
周佳琪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与人类新境遇——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苏涛 彭兰
人作为计算机的“他者”:验证码人机互动中的能力主义陷阱
谢卓潇 蔡聪
人机传播的失灵与修复:家庭成员“共同媒介参与”的视频分析研究
罗龙翔 王兵 王秀丽
拟人化与智能化:AI主播媒介性与人机信任关系建构的实证研究
钟丁静 吴风 邱锐
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对中国在东盟可信政治形象的影响探究——以美媒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为例
余清楚 郭迎春
人机合作育儿: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划界工作与关系调节
任韵灵
疏联:中国式数字断连与差序格局变迁——以微信“已读延回”为中心
张杰 杨欣怡 黄从严
社会阶层关系下网络新词的修辞变迁与概念“出圈”(2010-2021)
彭华新
亲历者的声音:突发急性传染病患者自述视频对公众在线参与和情绪唤起的影响
刘毅 姜晓源 郑炜杰 邵远航
“那是一座围城”:互联网“大厂”实习生的劳动期待与剧本书写
吕梓剑 林仲轩 李雨绢
患难之交还是天伦之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刘婵君 李爽 林泳淇 刘焕
服饰的文化政治:汉服作为“媒介物”的当代“创生”及其划界实践
季芳芳
表征动物:迪士尼电影的动物形象变迁及其动物观的全球传播
纪莉 张静
记者还在现场吗?社交开源情报对机构媒体的信源与角色影响
张尔坤 张洪忠 刘绍强 任吴炯
浏览抑或阅读?社交媒体用户对偶遇新闻的处理策略研究
王亮
成名无望:平台热点运营者的工作常规与身份想象——基于S互联网公司的田野研究
余跃洪
远观抑或近玩:虚拟现实能动可供性对文化遗产认同与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周葆华 汤清扬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更多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