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部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DOI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3
上一期
下一期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研究论文
全选
|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Select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2024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2025, 47(1): 6-26.
摘要
(
56
)
PDF全文
(
3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2024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和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保持较为稳定的议题聚焦与视角创新。首先,新闻理论、新闻生产、媒体融合、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用户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起过去一年新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盘。其次,随着数智传播技术对新闻实践的不断重塑,关于新闻业务与多元叙事的理论探讨重回新闻研究的前沿视野。此外,研究者们在中国新闻创新实践的追踪与比较、经典新闻学概念的反思与钩沉、新闻史与社会政治史的交叉研究以及新闻与社会性别等议题的探索上亦有亮点。
Select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2024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2025, 47(1): 27-52.
摘要
(
29
)
PDF全文
(
32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研究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理论视野与方法规范性为主要标准,从2024年18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中遴选出148篇研究,并对其加以分类,以传播研究范式的延续和变革、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批判算法研究、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健康传播、数字交往、媒介记忆、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媒介化时代的养育实践和老龄化、边缘群体的媒介实践、媒介物质性共计十一个话题勾勒了过去一年中国传播研究的知识图景。
Select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与人类新境遇——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苏涛 彭兰
2025, 47(1): 53-70.
摘要
(
66
)
PDF全文
(
54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不仅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第30个年头,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大量爆发的一年。今年,学者们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机关系等议题展开大量相关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依据选题的新鲜度、理论视角的新颖性和研究的深入程度等标准,从2024年核心期刊的新媒体研究中提炼出五大议题,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人机关系的新局面与新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跨界交往与新情感实践、数字游民研究、微短剧研究,并分门别类加以简要地述评,以期通过这种有限的梳理与整合,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Select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返本开新:2024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邓绍根 强若琳
2025, 47(1): 71-88.
摘要
(
31
)
PDF全文
(
25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持续返本开新,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学术自觉。诸多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通过对革命导师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的考辨与重思,发挥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学界从多元维度着眼,持续深化探索,极大拓展了马新观研究范畴。与此同时,许多研究立足当下,融合理论与实践,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发展进行论述,展现出“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迈向新高度、实现新发展。
Select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流动与稳定之间——华北版《新华日报》的游击办报问题
陈昱坤 张慧瑜
2025, 47(1): 89-113.
摘要
(
19
)
PDF全文
(
35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法不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哲学思辨的社会组织方式,它处理的“流动”与“稳定”这对矛盾是事物发展中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游击办报脱胎于游击战法,过往新闻史研究关注到了这种办报方式在抗战时期的高度流动化特点,但对办报过程中如何处理流动作业与稳定运行之间的辩证关系鲜少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华北版)相关史料认为,游击办报的新闻采编形式、媒介物料生产、多样化发行网络的构建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根据地流动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展示了解决媒介物质性问题的特殊方式,使得边区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协调,团结根据地军民革命共同体,并随着战争形势不断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联系群众、动员革命的传播职能。这种灵活的辩证思维与实践活动既是中国独立自主新闻学理论体系的体现,也是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论文
Select
研究论文
疏联:中国式数字断连与差序格局变迁——以微信“已读延回”为中心
张杰 杨欣怡 黄从严
2025, 47(1): 114-134.
摘要
(
52
)
PDF全文
(
52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西方“断连”研究着眼于基于技术的、作为个体的人与媒介之间的“连接”或“断开”,本文基于中国经验的“疏联”研究,是将社交媒体中个体的断连实践放置于中国的关系情境中,关注受个体文化影响的当代青年在“关系-个体化”情境,与自家人、熟人关系间的重新联结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序格局的变化。首先,在横向的自家人关系中,对父母顺从的“应有之情”不再被强调,呈现出“亲而不尊”的情感表达与“孝而不顺”的格局建构特征。在纵向型熟人关系中,中国人人情-面子法则依然是主要的交往动力。遵循上下等级的“序”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呈现出“尊而不亲”的情感表达和关系建构特征。在平行型熟人关系中,工具、情感维度的交织共同决定了关系走向。在数字媒介的中介化作用下,与潜在关系缔结的“网缘”成为新的网络熟人关系。一方面,工具性考量使得这类关系趋于疏联,另一方面,“真有之情”成为这类关系的趋近动力。总之,“疏联”是当代青年在“关系-个体化”情境中的一种个体化(自我文 化)与关系文化的耦合关系策略,它不仅契合了中国人的关系格局和个体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实践,同时也具备与西方“断连”概念对话的本土理论潜力。
Select
研究论文
共情的“视觉锚点”?——基于新闻图片认知效果的眼动实验研究
周敏 郅慧 苏芳 杨雅
2025, 47(1): 135-154.
摘要
(
33
)
PDF全文
(
27
)
可视化
收藏
共情是揭示全球化时代个体情感如何连接的重要因素,对于“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而儿童形象呈现通常是唤起共情的“视觉锚点”。本研究基于传播生理心理研究中的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儿童视觉框架:有儿童 / 无儿童)×2(图片说明:有图片说明 / 无图片说明)×2(图片形象化程度:高 / 低)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新闻图片中的儿童视觉框架、图片说明与形象化程度对个体注意及共情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儿童视觉框架虽然能够显著引起注意,但并不能唤起受众的共情;详尽可能性模型(ELM)中的双路径在风险传播领域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动态的、流动性的认知路径判断更符合当下风险传播的情境;高形象化程度的新闻图片并未提高个体注意,在瞬时效果之外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Select
研究论文
X(Twitter)上“一带一路”议题的媒体间互动机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实证分析
时伟 黄文昕
2025, 47(1): 155-176.
摘要
(
37
)
PDF全文
(
26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传播不仅要重视“说了什么”和“怎么说”,更要重视“关系”的创建与维护。本研究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分析框架,以“一带一路”议题为案例,考察了X(原Twitter)上媒体账户的“情感”与“身份”属性对其互动关系创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情感上,消极情感抑制了互动的发出,被消极情感主导的媒体表现出“独白”式的言说倾向;积极情感具有同质性效应,被积极情感主导的媒体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情感社群”。在身份上,共同的区域身份促进了互动的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媒体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并且区域身份具有同质性效应,“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媒体之间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区域身份共同体”。理论上,研究阐明了情感与身份属性对媒体间互动的影响机制;实践上,研究为如何从“关系”视角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启发。
2024 Vol. 4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3 Vol. 4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2 Vol. 44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1 Vol. 43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20 Vol. 42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9 Vol. 41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8 Vol. 40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7 Vol. 39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6 Vol. 38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5 Vol. 37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4 Vol. 36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2013 Vol. 35
No. 12
No. 11
No. 10
No. 9
No. 8
No. 7
No. 6
No. 5
No. 4
No. 3
No. 2
No. 1
搜索引擎侵犯媒体版权的行为与法律责任
刘学义
媒体版权纠纷中的和解现象及其批判
刘海明
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的相遇:短视频/直播、网络主播与数字劳动
吕鹏
金砖国家经验与全球媒介研究创新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教授访谈
梁悦悦
儿童色情禁止的网络监控和刑法规范框架
陈绚 王思文 张瑜
2021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守门人”范式转变与传播学转向——基于技术演进历程与平台治理制度创新的视角
方兴东 钟祥铭
用户正在逃离社交媒体?——基于感知价值的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李慧 周雨 李谨如
定性比较分析(QCA)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毛湛文
从规训到控制:算法社会的技术幽灵与底层战术
张萌
从“迷妹”到“小粉红”: 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
王洪喆 李思闽 吴靖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董晨宇 叶蓁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隐私法律保护: 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与被遗忘权
周丽娜
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 ——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
彭兰
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
李红梅
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
喻国明 马慧
“吞下红药丸”:青年女性的性别意识觉醒与媒介化情感团结
冯剑侠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 理论、实践与展望
周翔 李镓
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综述课题组
节日的“相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调适与赋魅——以多国孔子学院节日文化实践为例
许颖 金圣钧 蒋贤成
更多文章
娱乐至死?——娱乐手段对防诈骗短视频点赞量的影响
芮牮
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基于社交平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研究
朱丽丽, 姜红莉
双重编码:作为数字零工的互联网织女研究
孔煜也 王洪喆
社交聊天机器人的性别偏见——基于小冰系列的对话测试研究
马中红 吴熙倡
技术想象与技术实践的交织——科学传播视域下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评估与使用
刘鸣筝 王硕
从“社会人儿”到“精神小伙”:网络主播、江湖表演与男性气质
吕鹏
“无家可归,无处可依?”:虾米难民的记忆想象与情动怀旧
曲舒文 徐敏
越界游戏:与GPT的“生死”爱恋及其示能之思
梁亦昆
数字符像事件的生成——短视频策展与新冠记忆的展演
李红涛 刘于思 程萧潇
数字游戏玩家主体性建构的符号互动研究
李俊欣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本概念“Kommunikation”“Verkehr”的翻译与马克思的传播观
陈力丹 闫艳
人作为计算机的“他者”:验证码人机互动中的能力主义陷阱
谢卓潇 蔡聪
“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
董天策, 伍晨阳, 周润哲, 聂茜
政府在线回应质量感知对公众政治信任与持续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混合研究视角
张渝 黄慧敏
重新发现国家:一次拓展中国媒体信任概念的尝试
周子杰
人机传播的失灵与修复:家庭成员“共同媒介参与”的视频分析研究
罗龙翔 王兵 王秀丽
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对中国在东盟可信政治形象的影响探究——以美媒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为例
余清楚 郭迎春
价值观板块化形塑国际传播议程——基于“一带一路”的叙事性政策分析
景嘉伊 胡正荣
“具身媒介空间”偏向与“差序格局”的重构——一个空心村的实证案例研究
乔丽娟
人机合作育儿: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划界工作与关系调节
任韵灵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更多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