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老年传播
  • 本期话题: 老年传播
    申琦 关心怡
    2025, 47(2): 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龄少子化国情下,以陪伴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正走进我国家庭。想要陪伴机器人更好地服务老人,来自家人的内层社会支持十分重要。通过9个月的参与式观察与四阶段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使用陪伴机器人获得的来自子孙、配偶的内层社会支持主要体现为工具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其中代际支持呈现出“不支持—有限支持—适度支持—过度支持”的动态、交织过程;老年人也会对子孙代使用机器人提供反向支持;配偶支持以情感支持为主,男性老年人较少支持女性伴侣使用陪伴机器人,而女性老年人更依赖配偶的支持;作为“他者”的陪伴机器人在家庭中更像是一个联结老年人社会关系的中介,而非人机传播中的陪伴者。
  • 本期话题: 老年传播
    顾晨昱
    2025, 47(2): 2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健康信息回避是数字时代的“讳疾忌医”,现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趋势下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算法推荐内容对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验证数字反哺作为家庭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子研究一(N = 343)基于“压力源—心理负担—行为”(SSO)框架,构建了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模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进行检验。子研究二(N = 110)通过子代数字反哺干预实验,验证其干预路径及有效性。研究发现:1.算法推荐内容的信息相似性与过载表征会通过影响老年人信息倦怠感,引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2.信息相关性不会引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3.子代数字反哺能显著减少老年人对数字健康信息的倦怠感,并有效抑制由此引发的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以及制定有效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钟丁静 吴风 邱锐
    2025, 47(2): 4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人机交互的突破性跨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我身份的迷惑和人机信任危机需引起理论研究的重视。AI主播的出现,不仅助推了网络直播行业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也给媒介信任重塑以及新型人机信任关系建构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 文将社会信任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以媒介等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AI主播媒介性考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下人机信任关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拟人化和智能化的媒介性呈现对AI主播的人机信任具有直接影响;媒介性还通过感知价值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人机信任关系;技术自我效能感在媒介性与信任形成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具有较高技术自我效能水平的个体在互动中更易形成对AI主播的信任。研究提出的创新性观点可以促进以“智能为善、技术为人”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人机关系的构建,进而完善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信任体系。
  • 研究论文
    李卫东 陈昶洁 贾瑞雪
    2025, 47(2): 7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将人、机器、物体等各种事物紧密联结,形成万物互联的社会形态,扮演愈发关键的媒介角色。但各国如何理解、塑造和治理人工智能的媒介应用还有待分析。本研究采取话语网络分析法,以中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协同治理体制的结构和权能配置两个方面分别提炼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想象内容、主体关系及建构逻辑。研究发现:各国治理目标和治理主体均存在一定差异,面临不同的话语封闭问题。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协同治理是一种主观的政治决策。为了避免人工智能的 社会技术想象因话语封闭而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本文认为,我国可以通过观察他国的治理体制,在立足自身国情的基础上,丰富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主体的多元化。
  • 研究论文
    陈曦 贺子阳
    2025, 47(2): 94-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直播电商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情感互动特征的商业模式。本研究基于齐泽克的批判性精神分析理论,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电商主播的情感劳动进行“征兆性解读”,探讨意识形态机制与主播心理层面的深层关联。研究发现,电商主播的情感劳动在数字技术的中介下被重构为“杂合性情感劳动”,其核心征兆是“数字化亲密感”,具体表现为主体的双重分裂——感知分裂和认知分裂,揭示了情感商品化的矛盾性与特殊性。通过分析杂合性情感劳动中资本逻辑与欲望逻辑并行的剥削形态,本研究从两个层面探讨如何穿越数字大他者的剩余快感幻象,即重塑情感以及重构认同,提出电商主播应强化情感劳动的具身性与真实性,回归劳动本质,以此实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有效抵抗。
  • 研究论文
    田林楠
    2025, 47(2): 11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感转向不仅关涉知识议程的变动,还提示了情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突显。莱克维茨在构建诊断当代社会的理论时,将互联网称为情感机器,但并未详细论证。本文以莱克维茨的实践理论和独异性理论为主线,试图分析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现代社会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便开始成为一个以情动人的独异性社会,而互联网是不同社会事物竞争独异性的关键场所,社会事物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被承认为独异之物,则取决于能否在情感层面触动他人。因此,互联网的核心不在于作为信息媒介就事论事地传播信息,而在于作为情感机器通过叙事化、审美化等方式撩拨情感,其产物便是情感公众。这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为何打破回音室(也即“晓之以理”)无法有效解决依靠“动之以情”驱动的网络极化现象。
  • 研究论文
    熊月蕾 黄微子
    2025, 47(2): 133-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证”的实践在当今国内饭圈颇为普遍:从贩售周边商品、到加入线上社群,再到发表言论,“自证”已成为粉丝间建立信任的关键环节。“自证”的标准化与常规化反映出数字时代个体面临的信任危机,为研究青年群体数字交往提供了一个切口。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粉丝群体进行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在“透明社会”的理论视角下梳理了粉丝“自证”现象的生成脉络,并分析其背后的技术背景和文化权力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在数字交往背景下,“自证”可被视为粉丝自我“治理”的过程,作为圈内的共享规则,“自证”既是粉丝交往的前提,也是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回溯性地建构透明主体的方式;在信任制度的构建上,粉丝群体通过多元的形式展演“信誉资本”,并基于复杂的“多元货币”体系评估爱意的浓度和作为粉丝的“本真性”;当粉丝间的人际信任逐渐转向更为抽象的技术信任,列表、截图、水印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在使用数字技术追求“透明”的过程中,信息爆炸和对情感差异的抹除引发了个体焦虑和信任困境,其潜在的暴力问题亟待反思。
  • 研究论文
    何国平 江双
    2025, 47(2): 15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连接所产生的时间错置、干扰、边界模糊和暴露效应危及数字福祉,基于技术可供性的断连和优化连接成为用户的另类选择。不同于“精装”朋友圈和“无人问津”的微博,微信状态用户通过想象可见性及平台具象可见性搭建了能够展示真实自我和获取关注的中台。在中台,用户驯化微信状态的部分功能以打破“线上围城”、降低社交倦怠,线上社交的“去连接”行为增加。为满足在线社交难被感知、能被遗忘和塑造认同的新社交需求,用户通过微信状态调用“电子日记”、网络“树洞”和仪式性“心愿池”等传统人内传播方式实现在线社交空间中区化,在平衡隐私与表达之间取径线上交往的“再连接”。无论是基于连接功能的去连接社交实践还是基于断连需求的再连接社交表达,都是用户驯化技术的反连接交往行动,在此过程中实现线上社交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