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杨保军
    2021, 43(8): 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升级,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基本生态,将人类新闻活 动带入了“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活动本体状态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呼唤新闻认识论的 更新。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学界有不同的思考和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偏向坚守传统新闻理论研究基本内核、不断扩展新闻理论研究领域的“保守派”;根据 新闻活动实际变化,积极探索转换新闻理论研究范式的“改革派”;侧重新兴媒介环境 根本特征,试图彻底改变传统新闻理论研究方向的“革命派”。三种走向的共在,本身 说明当前新闻理论研究处于大探索的时代,处于充满焦虑但也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应 该以开放的姿态,为所有的探索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本文认为,当前新闻理论研究的 重心在于“转换”,在转换中继承传统,在转换中寻求新的出路。转换主要是从传统新 闻理论研究范式向新兴媒介环境中的新闻理论研究范式转换,新的研究范式可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元的。至于对新闻理论研究普遍走向的思考与想象,如何落实到当前中国 语境中,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新闻理论体系,则根本上需要从中国经验出发,展 开具体深入系统的探究。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胡翼青 张婧妍
    2021, 43(8): 2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是什么?当然取决于怎么理解它的属概念。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帕克 开启将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型来讨论的先河,并将新闻看作是“相识的知识”。在进步主 义时代的背景下,帕克将自己的新闻知识观建立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互动实践中,并期待 从新闻这种“相识的知识”出发,最终实现“大共同体”的重建。然而帕克对于新闻 作为“相识的知识”的理解过于笼统,而且没有看到不同的媒介平台对新闻知识型的建 构。新闻即使作为一种常识,也同样有着各种不同的知识型。在数字媒介的时代,平台 让“地方性知识”和“社群性知识”“在手的新闻”和“上手的新闻”一同涌现在用户 面前,为用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知识社区,也重构了用户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共同体 的认同。用户在越来越认同自身的趣缘社群的同时,离大共同体的认同越来越遥远。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姜红 印心悦
    2021, 43(8): 4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从“作为知识的科学”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转向,为 数字化进程中重新审视新闻的核心概念“事实”与“报道”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从后SSK视 角出发,“事实”并非静态、孤立和完备的实体,而是“过程”与“筹划”中“关联性的动 态发展”;“报道”也非结论式的“成品”,而是存在于地方性情境下多元主体的“交道” 和“一连串的行动”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后SSK针对实在 论和社会建构论的困境所做的理论探寻,对于新闻学研究走出传统二元论和表象主义的束 缚,走向过程与关系的实践论有着诸多借鉴意义。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表征”现实,更在 与世界的“交遇”中生成未来。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王斌 吴倩
    2021, 43(8): 5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学是因应一个职业而发展起来的学科,近年来出现了理论研究的“脱嵌”现象, 在知识生产上呈现出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技术条件下,新闻研究的创新需 要重返本体,再次嵌入到复杂生动的互联网新闻实践,激活基于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新闻研 究想象力。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出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这对于新闻研究的立场、意 识、思路、认知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现有的新闻学研究中还较为欠缺的两个 关系维度为例,也即人与自我关系、技术与技术关系,阐述了这些关系类型所内嵌的研究 问题和派生出的经验资料收集及阐释方式,由此可以看到关系视野对新闻学研究议题和研 究方法的推陈出新。关系视野导向的研究进路不仅可以提供考察互联网新闻业的新视角和 新发现,其意义还在于提出了新闻学从本体论出发延伸到认识论方法论的系统性变革,提 出了新闻学知识类型转换和学术范式变革的命题,这也对学术知识的生产机制提出了新期 待,我们需要对其可能性、可行性和社会后果有必要的预见和自省。
  • 本期话题:新闻理论的范式转换
    欧阳霞 王江珹 白龙 公文
    2021, 43(8): 7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缘起于北欧的建设性新闻运动充分吸纳积极心理学理论主张,旨在倡导唤起受众的积极 情绪和注重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借以推动公众对媒介信任度的提高并鼓励其公共参与。本 研究运用实验法,从受众情绪、媒介可信度、受众行为(媒介参与行为、亲社会行为)三个 维度探究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传播效果。实验结果发现,中国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报道框架 对受众形成积极情绪以及提高其媒介信任度有显著影响,但没有证据证实建设性新闻报道框 架会带来受众更高、更强的行为意图。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黄旦
    2021, 43(8): 9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与考古,是媒介考古学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 考古学”的路径、方法及其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媒介考古学》做了分析和解读。该书将 “考古”解释为一种多元的历史书写,在“媒介”的处理上,则是听任自然,不做必要的诠 释。正是因此,全书缺少统一的概念框架,给人的总体印象不是在“媒介考古”,而是在 “考古媒介”,发掘出各种不同的“媒介”——好比“与小人儿捉迷藏”。
  • 传播学研究
    林仲轩 杨柳
    2021, 43(8): 105-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与残障者脆弱不安生命境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互联网研究 与残障研究交叉领域兼具现实关怀与理论观照的重要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中国 特定语境下残障者互联网工作的在地实践,探索如何从残障者视角剖析技术应许与脆 弱生命之间的内在张力。基于三年多的田野观察和近百名残障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本研 究既呈现了互联网给予残障者的技术应许,也展现了技术赋能之下残障者脆弱不安的境 况。具体研究发现:需要从工作与赚钱的物质层面以及价值与关系的意义层面,理解技 术应许对中国残障者特殊的深层意义,也需要在脆弱不安的普遍共性问题之上,从情感 压力和忍耐主体的精神层面,理解残障者特殊的生命体验和主体生成,进而理解我们自 己,理解这个时代。
  • 传播学研究
    姜海
    2021, 43(8): 12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健康传播研究多数局限在传播效果与疾病种类的范式取向中,并普遍遵循统 计、分析等的实证方法(论),科学性有余但想象力稀缺。为了修补这种范式,本文尝 试以视觉传播中的模拟系统和认知图式为科学工具,对描绘人类历史中7次大瘟疫的7幅 名画进行经验性的视觉“解剖”,提纯出名画文本中视觉符号所承载的瘟疫存在、实例 图式背后的防护意识萌芽,从而表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早已藏在古老的视觉文本之 中。结合图像艺术史的相关背景,本研究试图点明:视觉不仅有发现疾病的作用,还建 构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建构被凝练成为健康象征,且在传播 学的脉络里反复渗透着“视觉—健康”的互动,即视觉的事实、程序、个性所分别定义 的健康编码、健康结构、健康视角。
  • 传播学研究
    何文君 向志强 曾莹
    2021, 43(8): 145-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国家认同是社会凝聚力的关键体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 语境和现实条件下持续变迁。近年来,新媒体以其信息多向互动、影音图文高度融合等 特性,确立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认同构建模式。媒介技术手段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越来越 呈现出典型的数字时代结构形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显现出复杂态势。本文基 于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探索性因子、验证性因子、多元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 析了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人的国家认同整体水平,特别探讨了新媒体使用与其国家认同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裕固族人的新媒体使用对其国家认同水平有显著影响,这种影 响以“下载身份”的方式集中体现。
  • 书评
  • 书评
    齐爱军 齐琳珲
    2021, 43(8): 16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尼克·库尔德利的媒介社会学,以重新概念化了的“声音/发声”概念为起始点, 通过把“人-媒介-声音/发声”连接成为一个闭环,奠定了媒介社会学的本体论理论基 础,同时通过把“声音”安置在“实践-叙事-伦理”的逻辑链环上,构筑了媒介社会 学规范理论的伦理学使命和政治学使命,最终建构了一个由本体论哲学、话语权社会学 和媒介正义伦理三方面组成的媒介规范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及其“声音 /发声”观,对于试图突破新自由主义传播话语困境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建设来 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