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王斌 贺嘉钰
    2013, 35(9): 6-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社区是微观的社会治理单元,在危机常态化的中国当代社会结构下,积极探索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对改善基层社会沟通状况、洞察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促进公民参与善治而言,意义重大。本文初步探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从信息传播视角考察其运行特点、组织方式和存在问题等。

  • 本期话题
    王菲 黄晓彬
    2013, 35(9): 1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不断变革着沟通方式,争分夺秒的信息时代让沟通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网络沟通和SNS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沟通的价值归结为沟通 力,然后用四项指标对开心网用户的沟通行为展开了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出SNS的沟通力模 型和评估沟通力的两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三项提升策略。
  • 本期话题
    陈艳红 宗乾进 袁勤俭
    2013, 35(9): 2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采用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对国外微博研究的热点、趋势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外微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Web 2.0下的社交媒体研究、信息伦理研究、微博政治研究、电子口碑研究等10个方面;其中,Web 2.0下的社交媒体研究为核心研究热点,信息伦理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微博政治研究、电子口碑研究、微博与灾难预警及处理研究等主题具有发展为核心研究热点的潜力;文本挖掘、信息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等是微博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 传播理论研究
  • 传播理论研究
    赖泽栋
    2013, 35(9): 41-5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伟哥,作为一项新药,在中国创新扩散已超过十年。一个创新的医药产品进行跨文化扩散,中国媒体是如何对待的呢?本文站在创新扩散论和健康传播理论视角,用内容分析法对十四年来报纸媒体对“伟哥”的报道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伟哥在中国十四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创新扩散过程。然而,专利纠纷、社会规范等社会体系成为跨文化创新扩散的障碍。另外一方面,作为医药新闻传播,报纸媒体报道体现了专业、权威,但准确性有待提高。
  • 传播理论研究
    安然
    2013, 35(9): 54-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些国内出版的辞典中,通常将跨文化传播的两个概念acculturation 和enculturation 分别翻译为“涵化”和“濡化”。本文通过对这两个英文概念的基本概述,从源头阐明其内 涵意义,指出这两个概念在中文辞典显示的对接和翻译彼此错位,指出acculturation应与中 文的“濡化”对接,而enculturation应与“涵化”对接。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用“濡化”而 非“涵化”对接acculturation,更能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作用。

  • 传播理论研究
    王亦高
    2013, 35(9): 6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指出音乐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结构力量的符号,音乐的传播也就不得不表现为一种 以时间为主要结构力量的符号的传播了。更为重要的是,音乐的传播,是使人们体会到时间 性存在的途径之一。

  • 网络传播研究
  • 网络传播研究
    辜晓进 洪芳芳 张可
    2013, 35(9): 7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已无法充分解释信息在不同媒体间的流动 现象。本文从“上海交大捣鸟窝”这一不实新闻的传播事件出发,运用一种新型的循环传播 模式,解析在扩散、证伪、纠错过程中传统纸媒与微博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的逻辑,并以 此验证传统纸媒的首发优势和议程第一设置者地位如何被微博化解,而两者的合作又如何提 高了媒体对不实信息的自净效率。研究显示,循环互动模式是一种可用于解释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关系的传播模式。研究同时也提醒传统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多媒体环境下,纸媒既要积 极主动地抢占信息的“第一落点”,更应自觉坚守新闻专业化的本位优势;发现错误后,纸 媒只有充分利用既有的公信力,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第一时间纠错证伪,才可能继续掌握或夺 回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 网络传播研究
    董天策 梁辰曦 夏侯命波
    2013, 35(9): 8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与“微评论”中发表的新闻评论为对 象,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来探讨其话语方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新闻评论在“文本”视角上体现出微言大义、口语化表达、立场鲜明、善用修辞等特征以及 运用“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在“语境”视角下,《人民日报》官 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在坚持权威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与民众“协商式对话”的范 式,在字里行间强调公信力与责任意识。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张景云 庞毅
    2013, 35(9): 92-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品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跨越空间(地理)距离,更多的是要处理各种复杂的 空间关系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笔者从传播心理距离视角出发,从地理区位引发的 空间关系(第一空间),心理距离引发的空间关系(第二空间)和社会文化因素引发的空间 关系(第三空间)三个层面,阐述品牌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处理的主要空间关系,并从空间符 号运用、把握适度心理距离、甄别隐含语境、确定传播基调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 广告传播研究
    殷强 蔡亦楠
    2013, 35(9): 102-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传播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角度探究了超现实主义海报的传播效果;并基于问 卷调查的量化分析结果,讨论超现实主义海报在当今“视觉文化奇观化”下生存境况与发展 趋势。本文将海报的传播效果定义为“吸引受众”、“被受众理解”、“促使受众行动”三 点,并探讨了三者在奇观社会中对传播效果的相应影响。文章以“大声展”海报为超现实主 义海报的代表进行研究。
  • 新闻伦理研究
  • 新闻伦理研究
    陶建杰 张志安
    2013, 35(9): 113-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地区5家网站的新闻从业者为研究对象,以利益冲突中的“免费馈赠”和“兼职”为 例,考察了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伦理。通过全样本的调查后发现:网络新闻从业者对“兼职” 较宽容,对“免费馈赠”相对保守;网络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伦理的态度和认知有较大的差距; “态度/认知差距”在“免费馈赠”方面较大,“兼职”方面较小;媒体网站从业者的“态度/认 知差距”大于其他从业者;对市场化态度、工作满意度是影响从业者对“利益冲突”态度的主要 因素,专业背景、传统媒体经历也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从业者伦理水平。
  • 新闻伦理研究
    仇筠茜
    2013, 35(9): 123-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突发新闻报道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以移动式、社交 式、公民式为特征的“微媒体”概念。在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总结出从“新闻把关”发展到“新闻看门”直至“新闻策展”的实践操作及其理论基础。论 文进一步结合波士顿爆炸案报道案例对“新闻策展”作为一种“微媒体”环境下的突发新闻 报道方案作出剖析,将其策略归纳为逻辑整合、语境解读、细节描述三个步骤。与此同时, 基于对“网状新闻界”实践的理论反思,提出“实用主义”与“适时缄默”原则能够为策展 式报道突发新闻提供伦理层面的指导。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蒋建国 罗融融
    2013, 35(9): 131-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刊于1865年的《中外新闻七日录》是近代第一份新闻周报,该报十分重视香港新闻 的报道,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香港发展成就和城市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乱象,突出了粤港之 间的社会联系。为内地读者了解香港社会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资讯。
  • 新闻传播史研究
    于翠玲 郭毅
    2013, 35(9): 139-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开言路”是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清末时期,西方“言论自由”的观念输入中国。梁启超等 人在《清议报》发表文章,论述言论自由与建立共和体制的关系。民国时期,有识之士辨析开言 路与言论自由的根本区别,强调言论自由是实施宪政的基础。这种以古为鉴、中西比较的开阔视 野,内涵丰富,对学术研究有启示意义。

  • 新闻传播史研究
    付晓燕 张煜麟
    2013, 35(9): 146-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往的新闻学研究惯于从“事件史”或社会脉络变迁的角度,探究新闻研究意涵的演进。 本文尝试从学术史的角度,以“社区传播”概念在台湾地区传播研究社群的建构与转变过程为 基础,追溯台湾过去六十年间“社区传播”观念演变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而揭示出“社区”概念 在台湾地区新闻实践和学术社群中的发展乃是理解台湾地区新闻价值意涵变迁的重要取径之 一。
  • 新闻传播史研究
    王明亮
    2013, 35(9): 154-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科技的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通常都伴随着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或导致传播水 平的相应提高和传播观念的相应变革。20世纪20年代传真技术传入中国,因其在信息的传输和 表现形态上相较传统的莫尔斯电码电报一目了然、无须转译,赢得了当局的注意和重视。在政 府的推动和鼓励下,传真电报很快被用于新闻传播事业。尽管这种使用还不是新闻采访和报道 的常态行为,但是却孕育着搅动传统新闻传播形态和格局的巨大能量。
  • 英文专稿
  • 英文专稿
    潘曙雅
    2013, 35(9): 162-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论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实证方法, 描绘出中国防艾滋 病非政府组织之间是如何沟通合作并进行网络构建的。本文重点分析了防艾滋病NGO间的四 种关系网络:项目合作关系网络、信息交换关系网络、资源共享关系网络,以及社会扶持关系网 络。本文发现在关系网络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那些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主要职能是协作沟通、 募款能力强,以及与政府有较强联系的NGO。本文还着重分析了这四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 发现它们都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最后,本文证明地理位置对NGO之间的协作沟通有着显 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