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闫婧 李喜根
    2015, 37(11): 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新兴分支,因其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联和重大社会影响力而 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的健康传播研究还停留在描述现象、个案讨论和概括此领域 宏观特征的初级阶段。本文以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为主旨,探讨了如何在理 论关照下开展健康传播研究,探索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健康行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 影响因素;考察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健康信息传播带来的人的观 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本文详细阐述了理论模型与实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健康传播研 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主张健康传播研究要致力于理论指导下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探索;致 力于研究课题、方法、研究结果的创新;强调这类考察与探索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 可测量的,通过考察事物间的重要关系(变量)而实现的。本文认为健康传播研究成果 需要对理解此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对理解健康传播过程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传播行 为贡献新的知识。
  • 本期话题
    蒋莉 龚婉祺
    2015, 37(11): 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恐惧诉求、规范性诉求、信息表述方式和框架分析四个理论框架出发,通 过对2010年-2013年的香港流感公益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来研究评估其宣传效果。研究 发现大部分的流感广告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存在策略性的不足:目标人群定位不明确, 缺乏对高危人群的针对性宣传;没有清晰地说明流感的威胁和流感疫苗的效能,无法 发挥恐惧诉求的作用;以及说教性太强,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基于健康传播的 角度给予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 本期话题
    涂光晋 刘双庆
    2015, 37(11): 3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医患暴力冲突成为媒体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公众理解外部世界的知 识,新闻对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建构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感知。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以及 社交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公众以及社会意见领袖参与事件传播,为新闻事件赋予意 义的社会网络,导致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媒介呈现的复杂化及真相的不确定性。基于此,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代表性医患暴力冲突事件为例,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 体环境下医患暴力冲突的媒介呈现机制与困境,并尝试探讨未来发展路径。
  • 本期话题
    苏春艳
    2015, 37(11): 4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医患关系增添了全新的网络交往空间,从而也将关系变得更为复 杂。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件充满争议的健康传播事件(“未知病毒感染”传播 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空间对医患关系、尤其是患者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现:新媒体为患者交流和分享患病经历提供了空间,为对于医生的病人联盟的形成提 供了可能;同时形成了网络共享性的患病体验;多样化的论坛和自媒体环境赋予患者前 所未有的健康话语权,成为“外行专家”,并成为和医生讨价还价的权力;与此同时, 他们却也还倚重医生并不断努力让医生接受他们自我医学化的结果。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刘建明
    2015, 37(11): 6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中的确存在“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概念被误 读的现象,尤其是“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事件”、“媒介仪式”等。“传播的仪式 观”的内涵是,“仪式”不仅是传播的类比,而且是传播的实质,传播等同于仪式。 “媒介事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受到认同的同时,也遇到不断的质疑、补充和修 订。“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
  • 传播学研究
    谭光辉
    2015, 37(11): 7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纪实、真实、事实三个概念,常常被弄混。本文从符号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三 个概念进行了辨析。纪实/虚构是关于叙述文本的框架判断;真实/虚假是关于叙述文本 的逻辑判断;事实/反事实是关于叙述文本与实在世界的连接判断。事实连接经验世界 与文本,但是在现代社会却严重依赖伴随文本,经验世界的实在被伴随文本建构的经验 幻象取代,所以关于文本的各种实在问题,最终沦为一个伴随文本间的互相佐证问题, 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李春雷 贾立平
    2015, 37(11): 9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正经历社会变迁之痛,突发事件频发,每一起重大突发事件都夹杂着党媒意见 与网上舆论的激进博弈和对撞。笔者选取“什邡事件”,以大样本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 为基础,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发现,为建构自身表达空间,争夺“场域中力量 的构型”,高度分野与对撞成为突发事件中两者沟通的显著表征。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 看,传统媒体报道风格的固化,报道信息的真空以及报道框架的极化引致了党媒意见与 网上舆论之间的自动区隔、横向比较以及偏见冲突,是两者沟通失范的症结所在。失范 的原因还在于两者之间缺乏一种具有平衡和对接意义的共通感,因此有权威性的传统媒 体理应从认知和情感等维度构建共通感,以期调试和弥合突发事件中两者的沟通罅隙, 进而一定程度上弱化突发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度。
  • 广播电视传播研究
  • 广播电视传播研究
    周勇 黄雅兰
    2015, 37(11): 105-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对《新闻联播》的演进史进行分析后认为,尽管在提高“新闻 性”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新闻联播》并未从根本上转向“以新闻为本位”。首先, 本文梳理了《新闻联播》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重要改版;其次,本文将《新闻联播》看作 由编排秩序、语言符号、画面符号和主持人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并对其符号的能指 构成和所指内涵进行分析,由此论证:《新闻联播》正是以一种重复性的语言和影像符 号建构电视观众的观看方式及对自身和国家的理解。尽管节目在几次改版中呈现出更多 “新闻性”特征,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节目的立场和定位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新 闻联播》建构共识的政治仪式功能将比信息媒介功能更具现实意义。
  • 网络传播研究
  • 网络传播研究
    曾凡斌
    2015, 37(11): 125-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和研究重点,本研究分析互联网使 用,包括互联网使用时间,互联网使用方式是如何影响现实政治参与的,根据对广州 市网民的随机电话抽样调查获得518个网民的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对网民的现实 政治参与没有影响,不过互联网使用方式的一种在网上发表个人对各种公众事物的看法 和意见对现实政治参与有影响,本研究还发现中国公民的互联网使用对现实政治参与的 影响是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而不是提供一个政治信息的来源,本研究还发现当互联网 使用作为沟通交流工具和娱乐使用时候,都未能对现实政治参与产生影响,本研究还指 出,中国互联网会促使原有对政治感兴趣的网民参与政治,同时还给予他们一个公共领 域用以表达政治意见。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祝帅
    2015, 37(11): 145-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历史学家李尔斯在《丰裕的寓言》一书中,创造性地将宗教与广告两个看似不 相干事物联系在一起,提供了关于对于美国广告文化史滥觞期的一种新教伦理的阐释视 角,并提出以下问题:现代广告文化为何能够在美国这样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国家生根 发芽?宗教文化在哪些层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广告业?广告业又反过来在多大程度上 影响了美国宗教的世俗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对马克斯·韦伯的逻辑的发展, 又是对于广告史研究向着宗教文化的深层次的延伸。同时,李尔斯作为历史学者、文化 史家对于广告研究的积极介入,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广告史——广告文化史研究的方 法及其可能性。
  • 新闻伦理研究
  • 新闻伦理研究
    陈绚
    2015, 37(11): 166-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者道德,它的特点是由记者个体执行的新闻职业规范,并通过其“良心、良知” 反思进行和完成的约束。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媒介道德是群体道德的一种)应该区分 开,虽然二者之间有联系,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间的差异,用个体道德去规范群体 行为,或反过来仅用群体道德要求个体,都可能造成道德的沦丧,更无助于解决社会问 题和消除社会不公正。我们目前倡导新闻伦理,但又面临的各种新闻伦理问题,主要原 因是没有看到这二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