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王青 郑保卫
    2023, 45(12): 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 和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建党前后和大革命时期孕育萌发、土地革命时期探索积累、全面抗战时期丰富提升、解放战争时期深化成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总结完善五个历史阶段。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为奠定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理论基础,引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道路,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习和重温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学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王颖吉
    2023, 45(12): 2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特勒看来,口语是一种性别区分的媒介,而打字机是一种性别中立的媒介。打字机带来了写作的去性别化,通过颠倒写作的性别,从而颠覆了话语网络的物质基础,这种变化带来了传统性别隐喻的消亡。借助福柯和拉康的理论,基特勒描述了1800话语网络和1900话语网络间,女性在文学流通中的角色和位置的变化。1800话语网络中,母亲作为抽 象精神的象喻,被排除于话语网络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处于“输入”和“输出”两个位置上。而在1900话语网络中,打字机使得书写的男性垄断地位崩塌,女性开始作为秘书和打 字员进入其中,居于文本处理和生产中的核心。尽管基特勒并非女性主义者,但他以媒介物质性和话语网络为基础的女性研究也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启发,贡献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思路。
  • 研究论文
    林颖 许天敏 谢杭萍
    2023, 45(12): 4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流动变为一种低成本的常态化存在,在经济和政治的 双重助推下,跨境电商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式。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福建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为例,从基础设施研究视角出发,洞察跨 境电商平台、人及数字资本运作的缔合关系。本研究认为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对媒介基础设施的研究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因此按“经验/理论”的类型化原则将可见性/不可见性的 分析框架提炼为:视觉/物性、感觉/意识、规制/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探讨可见性/不可见 性的具体面向和指涉维度,以丰富这一概念的理论层次和学术肌理。鉴于物的表面特征与系统内在运作结构的分离,本研究进一步指出物质性结构的技术系统具有自创生特点。同时,技术系统依赖“商品数据化”与“数据商品化”的互相转化,对商品经济形式及现实 社会产生了基质性影响,造就了平台基础设施实践中经济活动的属性变革。
  • 研究论文
    张杰 马一琨
    2023, 45(12): 6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当下数字交往带来的普遍联结,社交媒体用户在不断扩张的公共空间中寻求对自 我/私人空间的界限感。本研究关注青年群体的微博小号使用现象,考察其基于小号所构建的新关系情境与自我实践。研究发现,青年个体通过小号进行的情感工作有效调节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张力与情感冲突,在此过程中其自我、身份与认同在中国传统关系取向的 交往法则与不断凸显的个体化进程的张力之间实现了流动与重构,其情境也从情境再分离走向新的现实情境创造;这种新型自我重组方式是以往网络中的分离自我和现实中的隐忍自我未能涵盖的,其现实的情境创造也赋予了现实角色与社会自我新的个体意义的活力,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主观个体化的创造性行动。
  • 研究论文
    朱振明
    2023, 45(12): 81-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鲍温图拉“南方认识论”的鸿沟界线、缺场社会学、涌现社会学、知识生态、实践艺术等基础上的拉美“南方传播学”从“去殖民性”角度出发,与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的科学想象决裂,旨在改变支撑西方殖民、资本主义、父权制和发展主义关系之历史根源 的叙事或建议,试图成为一个新文明时代的组成部分和另类体系的建构者。拉美“南方传 播学”以“南方传播”的名义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斗争在“大变局时代”形成了汇 流,但二者有着相似的“批判-乌托邦”特征,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物质力量来担保。这为我国推动构建一种第三世界的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构建公正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借助“南方传播学”思路,有助于打造全球化的新文化版图,打破新自由主义气息的知识垄断和文化霸权,动员和团结“全球南方力量”的知识生产和行动符合中国的利益。
  • 研究论文
    宋美杰 陈元朔
    2023, 45(12): 10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死亡让肉体消亡,而媒介却保留了用户的行为痕迹,引发了逝者在场与生存媒介等新议题。本研究通过对15位丧亲者的深度访谈,对比分析了数码物与实体物对于记忆存储、情感唤起的影响,并探讨媒介连接逝者、沟通生死的“数字巫觋”意义。研究发现,数字痕迹具有遍在性、流动性、链接性,当其与平台逻辑、算法技术相结合,能够塑造“静态 辉光”与“闯入式”的死亡文化,丧亲者将不可避免地偶遇逝者信息、触发回忆。数字痕 迹还呈现出“脆弱”与“不朽”的矛盾性,当其脱离原生设备、被转移或存储至云端时,记忆的本真性也随之消失。在数字时代,是否保留逝者的数字痕迹成为关乎数字生命与情感联结的重要决策。
  • 研究论文
    高芳芳 张佳楠
    2023, 45(12): 117-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N=582),结合认知中介模型和家庭沟通模式理论,从“个人- 家庭”视角出发,考察了个人的健康信息关注和家庭的对话/妥协取向如何影响人们向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研究发现,在个体认知层面,人们的健康信息关注能够直接正向影响其与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的行为,也能够间接地通过健康素养或通过健康信息精细处理和健康素养的链式中介促进人们与父母的健康信息分享;在家庭沟通层面,对话取向的家庭沟通模式能够驱动人们向父母分享健康信息。研究通过拓展认知中介模型明晰了个人的健康信息关注与其针对父母的健康信息分享之间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聚焦家庭这一特定的场域证实了对话取向的家庭沟通模式对家庭内部健康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
  • 研究论文
    王婧
    2023, 45(12): 136-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用当下人文学科的学术时髦修辞“转向”,人类学中的“听觉转向”,或者,声音研究中的“人类学转向”正在发生。这篇文章通过梳理感官人类学、听觉文化和声音 研究这三个领域的学术发展语境,特别是通过回顾两次知名的学术争论,辨析存在于声音研究、听觉文化与感官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歧。基于对本体论 vs 认识论,表征理论 vs 非表征理论的梳理,文章进一步反思声音与听觉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核心概念,“声景 (soundscape)”,并提出“声境(acoustic milieus)”概念与之形成对话,以此强调声音作为理解生命体存在境况以及作为生态式思考的媒介。
  • 学术访谈
  • 学术访谈
    王威力
    2023, 45(12): 152-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的兴起,新闻传播学界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笔者对话欧洲传播研究与教育学会主席约翰·唐尼(John Downey)教授,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教育及学科发展的影响。这些讨论不仅反映了当前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还揭示了跨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思考方式,从而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适应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
  • 书评
  • 书评
    黄笑
    2023, 45(12): 163-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群聚传播》,隋岩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319页,ISBN:978-7- 03-075552-0,1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