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荆学民
    2015, 37(8): 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文明是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所积淀的积极因素的总和。政 治文明通过各种载体外化和体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政 治价值的层级性以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国际间政治文明的传播与相融,需要形成“共 振”才可能实现。传播中的共振是政治文明由特殊性和民族性上升到普遍性和人类性的 有效通道,是政治文明中经验价值上升为普遍价值的必经桥梁。因而,认识和把握国际 政治传播中的共振机制,是化解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别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 识如何相融之困境的思想杠杆。基于此,中国目前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战略应是:从立 足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梦”中精准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普遍价值向全世界 传播;同时把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带一路”的普遍价值落实到中国经 验上来,从而使中国目前的伟大事业“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成为一种政治文明,让 全球共享。
  • 本期话题
    刘小燕 李云翔
    2015, 37(8): 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政治议题在被国际关注的过程中,国内媒体和政府的议程设置并不能完全奏 效,相比“就事论事”,国际媒体更倾向于“借题发挥”,即挑选与该国内议题相关 的其他视角或其他相关议题进行报道,从而影响国际受众对该议题的认识以及对议题发 生国的评价,这种现象即国内议题的国际溢出效果。这种溢出效果主要发生在政府政策 和领导人相关议题、与政治相关的经济议题、群体性事件、环境议题、人权议题、网络 安全等国内政治类议题的国际报道中。这些议题发生国际“溢出效果”的基本模式分三 步。首先,国内媒体和国际媒体之间发生议题的“共鸣”或“溢散”效应;然后由国际 媒体“由此及彼”进行延伸报道;最后,议题“溢回”国内舆论场,形成新的舆论焦 点,甚而发生“回飞镖效应”,对议题发生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秩序都造成伤害。
  • 本期话题
    游淳惠 徐煜
    2015, 37(8): 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台湾地区传播调查资料库2012年所收集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将互联网使用与政 治参与间的关系置于台湾地区社会的语境下进行审视。结果发现,当控制了人口统计 学、政治心理特征和其它传统媒体媒介使用的影响之后,互联网的政治新闻使用并没有 对个体层面的政治意见表达产生显著影响,但它却与台湾地区民众的竞选活动参与和投 票意愿呈显著的负向关联性。网络政治新闻使用与内部政治效能感对这两类政治参与行 为还具有交互效应: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互联网政治新闻的关注对参与竞选活动的负 向影响也就越大;而随着内部效能感越高,互联网政治新闻的关注度对投票意愿的负向 影响反而越小。
  • 本期话题
    王昀
    2015, 37(8): 4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的公共性令线上游戏社区成为一个“另类”的公共领域。作为玩家实现身份 认同的共同体空间,“游戏”提供了公共化的传播结构与用户自主的社区建构方式,其 基本动力在于:保护私人领域存在,维系社区知识生产机制以及塑造用户线上、线下空 间的社会地位。线上游戏社区的传播内容存在一种包含了游戏世界、日常世界与政治世 界的公共舆论气候。政治意志与资本力量在此之中影响着社区成员的行动秩序,与用户 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本文认为,考量线上游戏中的权力再生产现象可以基于玩 家的三种身份特质:一是作为线上行动者的玩家;二是作为私人消费者的玩家;三则是 作为政治公民的玩家。不过,作为公共领域的线上游戏社区依然在现实实践意义、公共 辩论精神、公共利益保障等问题上存在多重困境。
  • 本期话题
    徐基中
    2015, 37(8): 6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报界对1935、1937年《修正出版法》的不同态度为线索,尝试揭示1928—1937 年国家与报界关系之递嬗。此一时期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国家全力干预报界、报界全 力抵制国家的问题。训政初期,国家与报界的关系尚处于磨合探索阶段。九一八事变发 生后,国家不断强化对报界的规训和干预,报界奋起抵制,二者走向紧张对立的状态。 随着国难日亟,报界的民族主义高涨,为了国族利益,暂时压抑了自由主义的诉求,向 国家让渡部分权利。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均使得二者关系转向缓和。更进一步,国 家与报界在“国族利益”的认知上渐趋接近,最终形成了团结御侮的局面。由磨合至紧 张至缓和再至合作的多次嬗变,显示了这一时期国家与报界关系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郑保国
    2015, 37(8): 86-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勒氏评论报》(简称《密》)由美国专业报人在1917年创办于上海。该刊在华 出版发行了约32年,先后经历了3任发行人和主编。他们是密勒和鲍威尔父子。创办者 密勒是最早来华从事新闻活动的西方职业记者,被誉为“美国在华新闻业之父”。另一 位创办者老鲍威尔则是第一位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外国来华办报人士。在他们的引领之 下,一大批美国专业记者来华从事新闻活动,在国际新闻界留下了珍贵的一笔。《密》 堪称一份转折性的在华外报。它是第一份由西方新闻专业人士来华创办的报刊。小鲍威 尔主笔下的《密》在新中国建立后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刊物几经周折仍难以为继,最终 于1953年7月停刊,成为最后一份离开中国大陆的外国在华英文报刊。
  • 网络传播研究
  • 网络传播研究
    陶建杰
    2015, 37(8): 105-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的视角,通过中心性、无标度特征、结构洞等 指标,对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对“意见领袖”的特征进行实证检 验。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人际传播网络结构在不同信息内容间有差异;不同情况的个体 在人际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地位悬殊;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节点度呈现幂律分布,网络的 非连通性决定了传播网络的结构洞;农民工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除了具有水平型、 单数型、活跃型的特征外,意见领袖之间的“内聚性”非常明显,他们在信息传播中占 据了重要的节点,起到加强信息流通的作用。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倪宁 董俊祺
    2015, 37(8): 124-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创意节不仅是广告界的重要奖项,更成为了各大广告主体竞相 展示的舞台,也是研判世界广告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2015年的论坛主题分布反映出广 告活动主体日趋多元、参与区域增多、新领域异军突起的特征,也表现出广告行业对创 意价值的追求以及情感大于叙事的发展趋势。媒介变革作为大语境探讨广告业的生存现 状和广告的社会功能也是本届创意节讨论的重点。本文以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一共 486场主题论坛为研究对象,分析戛纳国际创意节论坛主题的演变。同时,本文也试图分 析戛纳创意节主题演变的组织、媒介、技术、消费环境和广告业实践等方面的原因。
  • 传播法治研究
  • 传播法治研究
    周丽娜
    2015, 37(8): 136-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个体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留下数据痕迹,这些数 据经过专业处理和挖掘,将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数据链,从而成功完成对个体的识别和 认知。数字化时代对个人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欧盟委员会最新提 出的《个人数据保护提案》为切入点,探讨了提案改革重点——被遗忘权。以搜索引擎 谷歌和社交媒体脸谱网为例,依托欧盟立法改革和欧洲人权法院判例,从理论、立法、 司法和传统沿袭角度,分析了被遗忘权在大数据时代的本质含义,以及在数据搜集处 理、数据控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面临的瓶颈,认为数字时代有条件的遗忘,不能达到被 遗忘权制定的初衷。
  • 传播法治研究
    卢家银
    2015, 37(8): 154-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欧美基督教国家倾向于保障言论自由不同,伊斯兰教国家倾向于限制亵渎宗教言 论。在立法层面,埃及、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三国均严厉禁止侮辱伊斯兰教先知、扭 曲宗教教义和嘲弄穆斯林习俗的言论;在司法层面,这三个伊斯兰教国家均会对亵渎伊 斯兰教的言论予以较重的刑事处罚甚至是死刑。这种严厉的法律规制的根源,不仅源于 其宗教禁忌、一元信仰和法律宗教化,而且与其政治民主化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尽管伊 斯兰教国家对亵渎宗教言论予以规制的做法符合国际社会通行的规则,但是其管制力度 过大,处罚过于严厉。这不仅违背亵渎罪去刑化的国际趋势,而且在实践中也常常沦为 打压异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