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喻国明 王文轩 冯菲 修利超
    2021, 43(2): 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脑电(EEG)技术探究不同语速(1.0倍速、1.5倍速)对不同性别受众 使用合成语音新闻产品时的心理感知和脑电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受众对合成语音新 闻的喜爱度比男性受众更高。当合成语音新闻为1.5倍速时,男性受众的信任度高于女 性;而在1.0倍速时,男性受众的信任度低于女性。此外,EEG结果显示,女性受众在听 合成语音新闻的时候比男性受众的beta波段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更 大。而且,受众在听合成语音1.5倍速的时候比听1.0倍速时的认知负荷更大、注意力更 集中。这些发现表明喜爱度与语速无关,但与受众性别有关。信任度同时与语速和受众 性别有关。合成语音引发了女性更强的脑电活动。较快的语速引发了受众更多的注意。
  • 传播学研究
    帅满 罗家德 郭孟伦
    2021, 43(2): 2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运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数据 (JSNET2014),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区分出地方政府信任变量,并将媒介使用分为传 统媒体使用、互联网使用、知识社群参与三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使用对地方政府信 任的正负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传统媒体使用、互联网使用分别对地方政府信任 有负向、正向显著影响,知识社群参与对地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影响。知识社群参与是 媒介使用操作化上的创新。本文发现了媒介使用影响政府信任的绩效感知、信息控制、 参照群体、认知转型、信任传递机制,对社会治理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 传播学研究
    王东 刘雪琳
    2021, 43(2): 4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偏见同化和敌意感知理论框架内,通过一个3(方舟子、崔永元、白岩松)×2 (反转派、挺转派)析因实验,从受众认知角度探索了派别成员对转基因意见领袖的认 知反应倾向。结果表明,不同立场意见领袖能够调节派别成员偏见感知的方向和强度, 换言之,意见领袖以制造偏见同化或敌意感知的方式影响派别成员。立场鲜明意见领袖 表面中立的模糊言论激发了派别成员截然相反的认知反应:对己方意见领袖偏见同化, 对对方意见领袖敌意感知;立场不明意见领袖在派别成员中引发了一种悖论式偏见同化 效应:双方同时认为意见领袖的中立言论偏向己方立场,并一厢情愿地解读其中的模糊 之处。
  • 传播学研究
    高国菲 吕乐平
    2021, 43(2): 6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溯源于社会学的边缘人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促进该理论与 传播学相关议题的对话。首先,在帕克提出的“边缘人”概念以及后来学者对其完善与 精致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不确定性”概念和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并结合相关案 例分析,试图从个体的角度以“不确定性”为理论工具解构边缘情境与边缘人格,重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还讨论了该理论与传播学相关议题的可能对话,以期引起 传播学者对该理论的关注,激发更多研究视角和思路。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吴璟薇 郝洁
    2021, 43(2): 7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智能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并在媒介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激烈的变化引 起了学界的多重反响。就本文最为关注的新闻生产的主体性问题,形成了技术主体、人类主体和“人机联姻”等多重观点。从基特勒“媒介网络”理论路径出发,本研究主要 考察智能新闻资讯平台,媒介技术与人如何在广义新闻生产的微观过程之中共同构成一 个“新”的媒介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智能媒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人的主体性境况 的关联问题。本研究融合了研究团队对各阶段的新媒体和智能媒介技术的长期追踪观察 所得的数据和洞见,综合诠释学和质性研究方法,提出如果将基特勒的媒介思想融汇起 来看待,而不是简单摘取其具有典型技术决定论的观点,那么媒介网络理论本身蕴含着 一种网络关系本体论的解决路径。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黄玉波 雷月秋
    2021, 43(2): 9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漂绿行为日益侵犯公众权益的背景下,研究选择从受众的角度验证其是否能理 解与认同现有的漂绿行为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如何识别企业漂绿手段,扩展反漂绿研 究视野。研究选取有远见的绿色主义者、潜在的绿色主义者、冷漠的绿色主义者进行访 谈,借助扎根理论逐层深入分析并从话语表达、视觉符号、数据表现、企业形象四个维度 建构受众识别企业漂绿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受众依据话语表达与视觉符号等修辞技 巧识别企业漂绿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重视数据表现是一种可取的证据思维,但应警惕 以媒介化产物的企业形象作为感知和识别的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漂绿治理建议。
  • 广告传播研究
    廖秉宜 李嫣然 刘诗韵
    2021, 43(2): 11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与朋友随时分享信息和知识,当然也包括广告。为什么人们会选 择在熟人的网络社交圈里分享广告,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运用社会资本 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选择个人动机维度、广告内容维度和广告来源维度来探究影响微信 朋友圈用户广告分享行为的因素。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自我认知效能对广告分 享行为有显著影响,感知广告质量也影响广告分享行为,成员间的信任、广告来源权威性 和媒介的可信度都是广告分享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陈阳
    2021, 43(2): 141-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狱改良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监狱改良进程中,中国与西方通过各种 媒介关联与互联。早期出使官员的考察日记和电报日记将西监模范带到中国,为中国监狱 改良建构了西方经验的档案库。中国模范监狱的司法实践与官报体系对中监模范的推广形 成了中央-地方的结构性耦合,官报成为中监模范的“竞争舞台”。模范监狱作为建筑媒 介,以营造和观瞻的方式将中国纳入到视觉治理的世界体系。全球史视野中模范监狱的生 成与扩散丰富了近代媒介“互联”中国与世界的内涵,互联既意味着多种媒介杂交形成的 信息流动、价值传递、权力扩张的张力,也意味着媒介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世界 差序格局中的能动性。
  • 新闻传播史研究
    林凯 谢清果
    2021, 43(2): 159-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绳记事是史前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中都曾存在过的一种古老 的信息记载和传递方式,具有明显的情感交往功能。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其传 播模式是通过绳结这种体外媒介来构造意象,传者的“意”通过绳结创设成“象”,他者 通过“象”的解读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其内在传播机理则是绳结传播者通过触觉计数 将自身沉浸于记忆情境中,并通过口语讲述、身体展演、情感抒发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情 感,而他者则通过打通身体的各个官能,让感官达到整合、平衡、和谐的状态,进而获得 通感式体验,由此达到对信息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一种身体与情感交融的内在传播 机理。在结绳记事的这种“具身传播”中,个体与外界建立联系,构筑了关系网络,形成 了具有特定交往逻辑的部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