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国际传播研究
  • 国际传播研究
    张伊妍 邵逸涵
    2024, 46(2): 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拓宽了人们的消息来源,打破了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的垄断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碎片化、快捷化阅读习惯的产生,视频类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全球用户的信息摄入的新阵地,也成为国际传播的新战场。本文对2019年-2021年在油管(YouTube)上发布的387730条中英文中国相关视频进行了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揭示了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相关子议题的类型、时间变化和跨语言差异。第二层和第三层议程设置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其他类型账号在对中国形象的构建上联系紧密,媒 体账号则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议程,并未很好融入油管舆论场。本研究对国际传播理论和议 程设置理论的结合作出了理论贡献,创新性地结合传统与计算传播方法对比了第二、三层议程设置效果,并对我国对外传播拓展视频类渠道提出了具体策略建议。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黄顺铭 陈昭博
    2024, 46(2): 3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实附近”正日益深度地向“数字附近”发生转换,这种转换以数字地图为技术支撑。本文从福柯的“异托邦”视角出发,针对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三款地图应用中的“附近”功能,主要运用走查法和黑盒测试法,系统勾勒其建构的异托邦式数字附近面貌。藉由特定的技术架构、数据格式、界面系统、平台规则,乃至平台间互操作等技艺,数字制图技术将“附近”由区分远近的抽象分类话语建构为一个可视化与信息化的复 合空间。这种新型附近呈现出在地与流动并存、暂时与永恒交织的独特时空秩序。作为异托邦的数字附近不仅成为“地点”争夺其可见性资源的重要场域,而且也利用其类别化、脱域化、集体化的媒介逻辑补偿乃至重构着人与现实附近的互动过程及面貌。
  • 研究论文
    戴宇辰
    2024, 46(2): 5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与《现实的社会建构》两个文本的“差异”与“重复”构成了我们理解数字现实,并且重新评估现象学社会学理论遗产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库尔德利和赫普与伯格和卢克曼两代学者之间的对话出发,首先回到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之中,以“知识”这一概念为核心,讨论伯格与卢克曼确立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其次将生活世界带入数字时代背景,讨论数据如何作为一种知识的社会分配机制从而参与到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过程中。进而,本文将讨论个体在数字时代的新型能动性。最后,本文还将批判性地检视现象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问题。
  • 研究论文
    曾润喜 朱星橦 黄若怡
    2024, 46(2): 7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会影响用户的平台转换意愿,但心理过程机制尚待明确,用户对于隐私“风险-效用”的权衡是否会改变或抵消转换意愿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具有移动购物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PROCESS模型分析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及其交互项对隐私关注和转换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 用感知显著正向影响转换意愿;两者交互项影响转换意愿和隐私关注;隐私关注在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对转换意愿的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明确了“隐私计算-隐私关注-转换意愿”的心理过程机制,证实了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的交互项对转换意愿存在挤压效应。
  • 研究论文
    范晓明 林力文
    2024, 46(2): 9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私域流量的传播和营销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访谈和调查方法,探究私域流量信息共享水平(高vs.低)对平台商家电子口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私域流量信息共享水平正向影响平台商家电子口碑,且该影响受到共同意义空间的社交联系中介。还发现上述间接效应受到消费者信息隐私担忧的负向调节影响,具体说来,高信息隐私担忧减弱私域流量信息共享通过共同意义空间的社交联系影响平台商家电子口碑的关系,相反,低信息隐私担忧增强了这一影响关系。此外,本文还发现私域流量信息共享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积极溢出影响。本研究结论为提高平台商家电子口碑提供新的策略,为私域流量转化提供实现路径,对平台管理和流量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研究论文
    陈薇
    2024, 46(2): 12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见于人与生俱来亦无处不在,是跨文化研究的经典议题。但传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范式取径单一,缺乏统合性的理论视角和模型指标。整合威胁理论沿袭了社会认同论、现实群体冲突论与象征种族主义对偏见的系统性探索,将对威胁的关注提升至偏见研究的中心地位,搭建起从多元前因到偏见后果的流程链路。研究以此出发,挖掘整合威胁研究的学术脉络、廓清理论体系,尝试在文化差异、群际关系、多元文明与边缘群体等维度将该理论应用于跨文化传播中来,以解构、重构核心议题,从而为穿越地方性文化场景探索文化偏见之源、理解多文明政治与跨文化交往的现实逻辑提供可扩展的方向。
  • 研究论文
    高涵
    2024, 46(2): 14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宋代最具“近世精神”的政治观念之一,异论相搅较少获得史学界留意,且多被解读为分权御臣的帝王术和党争祸乱之源。从观念构设和制度运施看,异论相搅可视为一种具有协商性质的政治安排,鼓励多元意见表达、协商,藉由多元熟议建构共识、“共定国是”。宋代形成了一套由理性规范、言制体系担保,“公论”与舆论桥接,“异论”与 “致一”平衡的政治协商框架,推动异论相搅通往共识和秩序,进而增进权力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此一安排历经两宋三百余年操运、检验,虽有价值预设和制度实践上的历史囿限,仍可为构建现代协商政治体系提供厚实的思想资源。
  • 学术访谈
  • 学术访谈
    张世超 尹一伊 谢卓潇
    2024, 46(2): 161-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的乔纳森·格雷教授深耕媒介与受众研究二十余年,尤其关注粉丝研究、电视受众研究等议题。乔纳森始终保持批判与反思的立场,另辟蹊径地关注到反粉丝、非粉丝以及对特定媒介产品抱有负面情感的受众,并指出受众研究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访谈从乔纳森的研究历程开始,回顾粉丝研究的三波浪潮与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谈及他的新书《厌趣相投:媒介、受众和 品味动态》对一类特殊受众——即明确表达“不喜欢”的受众的研究。最后,我们回到《复兴受众研究》,讨论广泛意义上的受众研究的发展,反思受众理论式微背后的问题,同时展望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