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媒体组织中的劳动与职业
  • 本期话题: 媒体组织中的劳动与职业
    吕梓剑 林仲轩 李雨绢
    2024, 46(11): 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研究常以“制造同意”为瞄向,将实习生刻画成“积极进取”的形象,但实际上其私下存在愤慨、抗拒的一面,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前后台的形象反差?这种反差如何形成?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潜隐剧本”为理论基础,依托过程性视角,探求互联网“大厂”实习生入职前后的心态转变及各阶段的本真状态。研究发现,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种种落差,实习生会对“大厂”历经一个“期待—祛魅—抵触”的情感过程。然而,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他们不得不以“妥协”的姿态暂时隐忍;此时,伴随本真自我的觉醒,其会采取剧本调适的策略来最大化维护权益。当然,这种“妥协”并非无度,当触发导火索事件后,实习生很可能会为泄愤而作出罢演行为。
  • 本期话题: 媒体组织中的劳动与职业
    田元
    2024, 46(11): 2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内容行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创意自由职业者数量激增,国内自由节目编导群体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本土视听内容生产的情境下,该群体呈现出追逐高等级项目、“经营”个人履历的执业倾向。研究引申了职业自我理论,以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自由节目编导在工作实践中,通过策略性地处理工作连结问题来实现职业认同和自我定位的过程:个体从业者将自由职业的差异化实践经由自雇行为汇集为集体职业想象,又通过“履历”这一可视化较强的声誉资本重新在集体中辨识和定位自身。对自由编导从差异化实践到履历依赖过程的讨论凸显了职业自我建构中动态性、过程性、内生性情境的重要性,研究就此明确了当代创意媒体自由工作者情境自我的核心作用。通过将职业自我置于社会性自我这个更大的范畴中,提升这一概念对当前数字时代不断涌现的新兴职业现象、职业问题的解释力。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王创业 董嘉颖
    2024, 46(11): 4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商业平台公益行为的研究较少探讨其背后的权力流动与治理技术。本文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深度访谈法,在麦克·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框架下,提出了商业平台的“新生产政治”概念。研究从“国家—平台—个体”三个维度,分析商业平台为何及如何开展公益活动。研究发现,商业平台通过政策敏感与话语挪用策略,回应政府政策需求;通过“平台工厂化”,运用游戏化机制驱动用户参与劳动竞赛,制造劳动同意;在这一政体框架下,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受限,“作弊”与“躺平”等弱反抗行为,更多表现为“劳动倦怠”。因此,商业平台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嵌入,间接地成为一种吸纳反抗力量和构建社会稳定的治理技术。
  • 研究论文
    杜璇 刘于思
    2024, 46(11): 6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壮大个人声望、逃避公共讨论的话语样态,胡说八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泛滥威胁着日渐稀薄的沟通理性。本研究通过三项彼此关联的调查或实验(N = 400),依次考察了中国网民对伪深刻话语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度的领域间差异以及哪些系统性手段能够实时增强人们对胡说八道的识别能力,发现中国网民的胡说八道接受度相对较高,直觉信念和表演性精致降低了其对胡说八道的敏感度,市场经济偏好带来的话语怀疑被规避不确定性而接受伪深刻的文化权威服从机制部分抵消。人们对经验议题、广告和回避型胡说八道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好,但在特定议题下无法区分机器生成段落与人类作品。研究对运用公共问责写作任务和阻塞厌恶激发降低伪深刻媒介话语接受度的效果和条件进行了探讨,为避免胡说八道污染公共话语的途径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 研究论文
    李耘耕 黄原
    2024, 46(11): 92-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的游戏生产致力于改变性别与种族刻板印象,但是这种努力常常收效甚微。本研究基于“品性-能力”刻板印象模型以及计算文本的方法,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编码-解码”分析。研究发现,在编码层面,游戏创作者致力于打破角色类型与性别种族的强关联,但是中国游戏玩家在认知角色时,依然代入了性别与种族的刻板印象,但部分刻板印象也会随着角色类型的多元化而消解。本研究构建了中文刻板印象内容词典,并对中国游戏玩家对《英雄联盟》游戏角色解读视频的弹幕文本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发现,与传统刻板印象一致,相比于女性角色,游戏玩家普遍对男性角色品性评价更低,能力评价更高;当女性被设定为英雄或亡命徒这样的传统游戏角色类型时,游戏玩家认为相关类型女性角色能力显著低于男性。但是当女性被设定为反英雄或统治者这样反传统的游戏角色类型时,游戏玩家则对其能力认知与男性同类型角色趋同,这一结果说明赋予女性角色反传统和多元的角色类型,如女性统治者和反英雄,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中国游戏玩家对黄种人和白人形象的游戏角色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其他有色人种,但是种族与角色类型对刻板印象认知影响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这说明中国游戏玩家对种族刻板印象具有持久性,而且角色类型多元化策略对种族刻板印象的改变作用不大。本研究扩展了刻板印象和“编码-解码”理论在游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文本的新方法工具说明游戏编码需要从多模态角度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以促进游戏玩家的多元认知。
  • 研究论文
    宫贺 马丹凤 董旭
    2024, 46(11):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本土危机传播情境下的实验研究,探索“事实-价值”“公-私”“内-外”的辩证性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文化特质对危机道歉的影响机制,于西学主导的危机传播范式外,提供中国的文化变量与理论线索。三组实验(N1=193;N2=246;N3=243)表明:事实诉求比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公共价值诉求比组织价值诉求更有利于取得积极的道歉效果;内部信比公开信更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道歉的真诚感知;内部信强化了公共利益与组织利益诉求对道歉感知的影响差异,却稀释了公共价值(共同身份、公共利益)与组织价值(组织身份、组织利益)对道歉的真诚感知的差异影响。本文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
  • 研究论文
    陆国亮
    2024, 46(11): 137-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播学术史中,法兰克福学派素以艰深晦涩的批判理论闻名于世。然而,在批判理论之外,还有什么?为回答此问题,本文重访法兰克福学派的战后大型舆论研究“组群实验”。通过理清该研究的起因、方法、过程与反响,本文深度呈现法兰克福学派的“组群实验”研究与经验之维。有别于主流叙事的刻板形象,法兰克福学派无意搭建“空中楼阁”式的批判理论,而是致力于将经验研究与批判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文章追问为何法兰克福学派的经验之维被遮蔽。通过回溯北美与本土传播研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叙事可知,法兰克福学派的经验之维并非自然而然地淹没于传播学术史的长河之中。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经验之维的“被遮蔽”涉及多方面的结构因素。
  • 研究论文
    李萌 吴予敏
    2024, 46(11): 15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律疏议》作为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法典,是中华法系的成熟形态,集中代表了儒法国家的法治特征。本文以之为中心,结合唐初诏敕令式和行政司法实践,以传播学视角依次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切入,探讨这一法典在应对民间宗教传播、处置民间聚众结社、管控民众日常出行交往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从初唐到盛唐的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高涨,民间交往活跃,唐朝统治者为了维系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法制化、行政化的方式配合正统观念的引导,化解文化交流带来的压力,整合异质文化从而实现对民间社会传播的管控。在这一系列成文法制与变通政策背后起着指导作用的,则是传统理想对于等级秩序与价值体系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