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马中红 胡良益
    2022, 44(8): 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并存留海量数据,反身滋养和优化技术发展,由此构成“技 术与技术”“技术与人”之间的多重交互和共同演化。本文与可供性理论对话,将处于 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背后,隐匿于平台系统核心位置的“数据基础设施”作为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加以讨论,分别从企业内部应用软件联通、企业外部跨平台应用软件联通、 应用软件作用于人三方面探讨数据基础设施的可供性和可供力,以及更为复杂的“人*应用软件”所构成的新技术环境对数据基础设施的反向可供性。基于此,提出了数据基础设施作为隐蔽可供性所具有的可供力的分析框架,向纵深推进了媒介可供性理论,为平台和软件研究以及媒介实践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 研究论文
    张杰 马一琨
    2022, 44(8): 2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情境崩溃理论出发,将“仅三天可见”视为微信朋友圈情境崩溃后的情境再分离的用户实践,探讨情境崩溃之后“再分离”的过程和策略;同时挖掘中国社会情 境的关系内涵,把中国人的脸面观和关系逻辑纳入到处理情境崩溃的具体实践之中。这种情境崩溃与情境再分离在中国语境下,不仅仅是社会情境意味的自我呈现问题,更是 关系情境中的关系建构、关系中的自我建构和脸面建构的问题。研究发现,“仅三天可 见”作为一种技术装置,赋予了用户改变情境定义和自我呈现的可能性,也赋予了观众对新的情境定义和人际关系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用户通过对“仅三天可见”的创造性 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确定、自我与角色的分离、熟人与陌生人边界的确定,从而缓和了情境崩溃引发的冲突,实现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维持”倾向与脸面的修复,也引发了关系中的自我变化和对熟人关系的重构,从而使得“仅三天 可见”作为一种情境再分离在中国语境下是一种社会-关系情境的再分离。文章最后讨 论了“仅三天可见”作为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创造性实践的中介,将作为宏观的加速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对技术的中介使用的能动性连接起来,在社会-关系情境中,实现了结构与行动的松散耦合。
  • 研究论文
    黄丽娜
    2022, 44(8): 4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亲社会参与极具社会意义,但相较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风险行为的研究热情,学术界对其还未有足够重视。要研究这一领域,首先应当明确如何从概念上去认识、理解,以及测度它。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二阶段研究方案。首先通过网络文本采 集与内容分析法,从行为表现视角来分析网络亲社会参与类别,从而解析用户参与内容,初步形成概念维度;其次引入量表开发的一般路径,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验证概念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有效的测量工具。研究发现,网络亲社会参与是社交媒体用户在线参与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多维概念,它具有三个核心维度,包括“情感支持”“网络贡献”“爱心行动”,可以通过16个题项来实现有效测量。
  • 研究论文
    解庆锋
    2022, 44(8): 7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探讨了对信息的认知处理,在媒介接触与一般社会行为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发展了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将它们置于社交媒介大众自传播实践背景下,实证检测了对社交媒介新闻信息的认知处理,在社交媒介新闻接触背景、动机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大众自传播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将社交媒介用户自传播行为纳入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的研究之中。研究发现: 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在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之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对变量的实证检测是结合新冠疫苗这一具体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交媒介新冠疫苗新闻传播实践。
  • 研究论文
    彭华新
    2022, 44(8): 93-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涉外传播与争议中,“国际绰号”是一种较为盛行的非主流民间话语形式,参与者甚至将其作为一种修辞策略来发起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动员”。通过语料库归纳,发现“国际绰号”是将国际关系“人际化”,将国别“拟人 化”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中一部分为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新词,一部分为社交媒体中发生语义变迁的旧词。一些“国际绰号”具有蔑称指向,以隐喻或转喻开展反讽、攻讦和批 判,这有可能产生民粹隐患和伦理危机,不仅导致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道德被动地位,弱化国际话语权,而且影响了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语言审美,破坏了“中国形象亲和力”,不符合“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要求。
  • 研究论文
    朱豆豆 王淑花 高慧敏
    2022, 44(8): 11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环境学缘起于北美。在中国,其萌芽和发展更多依靠译介,且主要在新闻传播学单一学术场域中进行。因此,在西方语境和学科滤镜的双重作用下,汉语世界的媒介 环境学尚存在许多疏漏和盲点。本文以麦克卢汉和哈弗洛克为代表,探求该学派在中国学术场域中“被遗忘的声音”,通过追溯“全球剧场”“全球膜”以及媒介教育观、“口语-文字”观和媒介记忆观等思想,以点带面地从学科语境层面正视该派诞生的历史钩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语境。同时文章结合对何道宽教授的深度访谈,反思在获取学术资源日渐便捷的当下,一些媒介环境学重要学者和作品至今仍在汉语世界乏人问津的原因,从而加深且拓展国内学者对媒介环境学的整体理解。
  • 研究论文
    洪馨仪 宣柳
    2022, 44(8): 129-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考察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周代青铜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诸子孙、沟通人神与社交功能。西周时期,青铜器三大功能在形塑与传播王朝政治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铜器沟通宗族成员与祖先及子孙,使得西周意识形态中“王家”和各宗族的关系得以世代延续,故而确立了该时期以 “族”为核心的政治文化面向。同时,青铜器的社交属性使得王朝政治文化下渗、传播至广大贵族圈。春秋以降,青铜器的社交功能不断凸显,其所承载的政治文化逐渐从统 一王权及宗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贵族的个人政治诉求借由青铜器这一传播媒介得到宣传。可以说,周代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族”到“人”的变化过程。
  • 研究论文
    周怡靓
    2022, 44(8): 14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 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条中跳出,在“中西之别”的尺度上获得了“可见性”,并以“他者”的视野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问题化”过程。《时务报》所代表的国人自办报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女性的“合法化”过程,在国族建构而非在身体经验的层面来论述改造的必要性。这并非是一种历史局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维新士人们秉持着“报为国口”的理念,认为报刊的言说主要是向国,所以只有在“国族建构”的层面获得意义,女性问题才得以在面向当政者言说的报刊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解放女性的理由,从传教士报刊中的女性个体权益,被置换成了维新报刊中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报 刊以其相异的实践方式,参与有关女性的公共言说,并共同影响了女性在公共话语领域 的现身方式。报刊成为开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 书评
  • 书评
    方晨
    2022, 44(8): 16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书籍信息:《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操瑞青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9年,342页。ISBN:978-7-5203-5780-7,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