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 本期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杨帆
    2022, 44(10): 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中共与农民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革命联系,其政策在地化的落实与民众动员值得探究。在基层的宣传动员过程中,上级如何与群众发生有效勾连?本文以山东根 据地为例,运用地方档案展开论证。由于农民文盲比例极高,相较于报刊等文字媒介,“开会”成为乡村最主要且高效的宣传方式。基层干部、积极分子是会议动员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中共通过物色、教育、运用、整顿、吸收等步骤将积极分子纳入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周而复始的整风大会进一步巩固二者“组织人”的身份,合力作用于群众,在一次次会议中,逐步摧毁原有权力体系,掀起农民阶级的政治热情,使其产生精神上的凝聚,以及对中共政权的崇拜和认同。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涂凌波 赵奥博
    2022, 44(10): 2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活动(系统)中的“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尚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基于时间社会学和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时间是现代社会系统中的根本性存在,也是解释现代新闻业运作、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基础问题。新闻时间是时间的面向之一,在类型上属于社会时间,但具有“时间的社会性”和“时间的媒介性”双重特征。关于新闻时间的理论阐释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新闻时间是新闻机构在运作过程中的行动参照机制,用来协调新闻传播主体(行动者)之间的新闻交往与社会行动;其二,新闻时间是一种标准化、时序化的结构,建立起个体与世界的稳定秩序和时间预期;其三,新闻时间是现代新闻业的时间制度,在新闻时间逻辑的支配下,现代新闻业处于一种“永不停歇” 的循环状态中;其四,新闻时间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时间 观念、新闻交往、社会行动。在数字时代,“加速新闻业”的实质就是新闻时间逻辑的 异化,并由此引发了新闻传播主体间关系、新闻本体的危机,加速状态下的新闻时间是 “空虚”的时间,是“没有时间的存在”。
  • 研究论文
    简予繁 黄玉波
    2022, 44(10): 5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机交往是否与人际交往模式一致是当前人机关系研究的热点话题。网络人际传播即便在面容缺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但可能导致人们构建交互对象的心理意象与其实际形象产生冲突。若人机交往回归网络人际传播模式,用户与智能语音助手的语音语言交互也能产生心理意象,并且该意象与智能语音助手的化身形象可能会有偏离。本文以智能语音助手的听觉与视觉感官(化身形象)为切入点,具体探讨智能语音助手的化身形象呈现、交互人机交往关系类型和对用户评价的影响效价与影响机制。通过2个实验发现,在共有型人机关系下,智能语音助手化身形象呈现与用户听觉感官心理意象产生冲突,发生意象失真,进而减弱用户评价;在交换型人机关系下,智能语音助手化身形象呈现对用户听觉感官心理意象产生补偿,促进意象清晰,提升用户评价。
  • 研究论文
    潘文静 孙纪开 方洁
    2022, 44(10): 7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假新闻、虚假信息和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与虚假信息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健康话题。考虑到食品安全虚假 信息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的普遍性和其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聚焦食品安全虚假信息接受及其传播机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框架,本研究假设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接触会正向预测个人对其接受程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感知威胁会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而健康信息素养会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对腾讯新闻用户发放APP内置在线调查问卷,本研究共获取22706位用户的回答,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 影响之后,食品安全虚假信息接触正向预测虚假信息接受,感知威胁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显著;和健康信息素养高的用户相比,虚假信息接触与感知威胁之间的关系对于健康信息素养低的人来说更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致使其形成的社会心理动因,并为相应的干预实践提供指导。
  • 研究论文
    武晓立
    2022, 44(10): 9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信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健康类信息又是微信平台中最容易引发用户分享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当前关于健康信息分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有限。因此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社会认知理论建立研究假设,将影响因素分为态度、价值、环境三个层面,包含感知有用、信息质量、自我效能、感知收益、社会支持和群聚效应等六个具体指标。采用在线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N=375),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以上变量均与微信用户健康信息分享意愿呈正相关。其中,价值因素的总效应最高;而个体对信息的态度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但相关程度递减。同时,用户的年龄和自感健康状况也 会影响健康信息分享行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整合模型来解释微信用户健康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也为未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分享,从而激励公众参与健康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 研究论文
    曹晓华
    2022, 44(10): 119-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卫生知识的叙述和普及是近代中国“科学”精神发展成熟的一个典型事件。但清末针对女性的“卫生”论述兴起之时,并没有与常见的“医疗”连用,甚至不属于独 立的“科学”范畴,而是更多与“家政”等领域紧密相关。民国之后,这样的女性科普 叙述随着职业女性的出现进一步做出了调整。本文以《女子世界》和《妇女杂志》为中心,发现晚清到民国时期对于女性的“卫生”科普背后,是中西知识谱系的分化和塑形。“卫生”叙述不仅规定了女性应用相关知识的场域,也参与构建了女性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卫生”叙述上升为话语机制后,又通过对女性身体和审美的“塑造”转化成一种“治理”的技术。
  • 研究论文
    刘杰
    2022, 44(10): 139-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政治体系内部政治信息与权力意志的传递过程,政治传播已成为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尽管政治传播在政治科学与大众传播学为两端所构成的知识系谱中左右游移,但逐步通过“边界工作”确立了自身的研究领地与议题畛域,并在走出“选举中心论”与“技术中心论”之后,发展出以文化主义与回归历史为主的双重生产路径,通过“本土化调适”扩展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领地。在整合型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引入“治理实践”,重申作为一种权力互动的政治传播,尝试指出基于治理实践的政治传播研究新路向,为进一步延展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知识生产提供“拼图”。
  • 研究论文
    王军
    2022, 44(10): 158-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各省市的版权保护和广播电视产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分析版权保护强度与广播电视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 系背后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就广播电视产业经济收入而言,版权保护强度对其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即当版权保护强度低于一定临界点时表现为负面影响,超过一定临界点时则表现为正面促进作用;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而言,版权保护强度无论是对广播电视机构还是对广播电视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均提升有限,导致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并未呈现显著性影响。在不同区域下,经济发达地区版权保护强度对广播电视产业经济收入具有“U型”影响,但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却呈现倒“U型”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版权保护强度对广播电视产业经济收入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长则无显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