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新媒体研究
  • 本期话题:新媒体研究
    陈卫星
    2021, 43(9): 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以计算为基础的智能传播活动,我们提出的认识论反思,不是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 客体性或直观性的形式,而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阐释由问 题本身所引发的实践战略与策略,探讨其意义的解读和做的方式,从而展望一种新的认识论 的方法论。本文力图从认识论的历史路径出发,提出如何区分认识主体和认知对象,回顾控 制论的崛起所带来的传播范式的革命,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叩问计算的层面和意识的边界,透 过社会传播与机器意识的交叉辨析认识论的新平台,呼唤建设性的现实重构能力、信息评估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本期话题:新媒体研究
    韩秀 张洪忠 何康 马思源
    2021, 43(9): 2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 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 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 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 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 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 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 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 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何塞·范·迪克 孙少晶 陶禹舟
    2021, 43(9): 4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平台对日常与公共生活全方位的渗透,平台社会已经成为全媒体研 究和全球传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西方学界,前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主席何 塞·范·迪克是对平台社会较早进行系统开拓性研究的领军学者,相关研究覆盖平台化 的内在逻辑、平台生态系统的多维向度、平台社会与用户能动性及文化建构的关系等。 针对近年来平台社会的新发展趋势,笔者对话何塞·范·迪克,探讨在历史-文化、社 会-技术以及技术-商业的语境中平台化的发展与影响。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龚文娟 范丽娜
    2021, 43(9): 6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体接触不仅传递风险信息,还通过提供风险意义建构的工具和空间,形塑人们的 风险接纳度。基于2014年和2018年在F省开展的PX项目相关调研,本文发现:(1)面对 相似环境风险,公众的风险接纳度在不同时空中呈现差异化表现;(2)风险体验与风险 接纳的关系并非直接相关,还受居住空间调整、补偿安置满意度等因素影响;(3)传统 媒体与新媒体的接触强度对公众的风险接纳度呈相反影响。本文认为:对于大型技术类 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风险决策的民主模式比单纯的技术模式更深得人心。优化空 间布局、建立公众参与风险决策机制、重视和规范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有效 防控大型技术类项目带来的风险。
  • 传播学研究
    林升栋 程红 张芝云 王芳 李小玲
    2021, 43(9): 8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引入到中国的健康/安全传播中,研究了 它的作用及边界条件。依据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系列的圈子当 中,每一个圈层都意味着不同的“他人”。最近的圈层/他人通常是家庭成员,与个体有 着最强的连接。最远的圈层/他人则是陌生的社会成员,与个体的连接最弱。本文先引 入戒烟和反酒驾两种情境,结果发现:戒烟广告中“破坏与近圈层/他人的连接”诉求主 题,比“破坏与远圈层/他人的连接”主题,更具说服力;反酒驾广告中不同差序的诉求 效果却没有显著差异。酒驾瞬间致死,吸烟却是慢性死亡。后果严重性感知是差序格局 起作用的一个边界条件。在反酒驾情境中,凸显出差序格局,远近圈层的诉求主题又会 呈现出不同的说服力。关系显著性感知是差序格局起作用的另一个边界条件。本研究发 现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安全传播或有新的启迪。
  • 传播学研究
    胡易容 康亚飞
    2021, 43(9): 10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 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 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 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 结构为“是-非似”(being & 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 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 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讳文化”背后的“‘沉默’传播”包含的 一般传播规律,对传播学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王海燕 范吉琛
    2021, 43(9): 116-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时间可供性的理论出发探讨数字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从新闻生产、发布与 消费三个环节,提出现时性、回溯性、准备性、现场性、即逝性、重复性、共时性、多 媒体性、互嵌性九种新闻时间可供性,并结合学界研究发现和媒体实践案例对其具体表 现进行阐释。借此,本文试图拓展数字化环境下新闻转型研究的新的理论资源,搭建一 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框架,亟待后续经验和实证研究的推进。
  • 新闻学研究
    闫岩 蔡家欣 伍馨云
    2021, 43(9): 136-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医学将疾病视为一种生物性的肌体紊乱现象,社会建构理论却将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认知视为一种社会性和制度性的产物。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特定 时期的主导性疾病观,从而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与想象。本文采取批判话语分析的方 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建国以来关于肺结核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慢性传染病在 官方话语中的变迁。研究认为,与麻风病、艾滋病等长期蒙受道德污名的疾病相比,肺 结核病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长期被视为一种“贫穷的疾病”而与“人民的苦难”相连; 在医学政治化的整体建构下,肺结核病这一具有特殊政治意涵的“人民的疾病”显示出 与国家政治体系改革密切相连的“进步性”主调。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路鹏程
    2021, 43(9): 156-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记者与报馆老板之间在职业理念和身份认同上既有互斥性又有相容性,在组织 任务和工作实践上既有冲突性又有互依性。作为“伦理情谊化组织”的民国报馆,则使 记者和老板注重提挈其情,督责其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对话、互适和互构,有力地纾 解了其冲突之弊,增益了其合作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