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杨国斌
    2025, 47(4):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黄雅兰 方惠
    2025, 47(4): 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的互联网史书写中,1994年与1987年是界定中国互联网开端的两个具有争议性的时间节点。而早在1986年,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就已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和社群联结,先后创立了全球第一份华人英语电子刊物、第一份中文电子刊物和第一个中文网络论坛。本文考察的是1986—1994年这个中国互联网的“史前时代”。研究发现,当时身处信息技术潮头以及国家边界上的知识精英充满着技术及文化上的现代化焦虑,这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法以及寻求基于社群的公共表达;这些中文网络社群虽逐渐衰落,但仍与国内产生了千丝万缕的交集,给国内互联网建设带来了人才和技术上的“火种”,在后冷战背景之下形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政治想象,并为当下探索另类互联网文化和理解全球互联网史提供参照。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吴世文 杨小雅
    2025, 47(4): 3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想象是人们认知早期互联网的手段之一,亦折射着互联网与社会互嵌的过程,可以成为理解早期中国互联网的路径。本文基于“长时段”的分析视角,借助社会技术想象的理论脉络,结合语言、修辞与行动等多维框架,挖掘公共话语与记忆话语对于早期中国互联网(1984—1999年)的想象。研究发现,作为物质性、意义和道德的集合体,早期的互联网想象从技术层面、价值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展开,呈现了连通世界、复兴家国、重构生活三大主题,具有宏观整体性、技术乐观主义色彩浓厚、实用主义导向明显等特征。在“赶超”“复兴”的想象叙事中,嵌入中国社会的互联网被认为可以创造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赶超发展的契机,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赋予互联网的独特意涵。1995年作为这一“长时段”的探索性节点,标志着互联网从抽象概念向社会实践的发展,想象主题亦由宏观叙事逐步延展至日常体验。借由互联网想象的“渡口”,可以洞察中国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演变,拓展互联网历史研究的理论空间。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白红义 曹诗语 施好音
    2025, 47(4): 6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经消逝的网站是互联网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开展深度访谈和搜集整理互联网档案的方法,重访已经关停的西祠胡同分版“记者的家”,旨在为中文互联网历史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新闻业的具体个案。该论坛在发展鼎盛期吸引了规模可观的新闻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参与进了新闻产制的多个环节和职业社群的维系,成为中国市场化媒体记者在正式工作场所之外进行社会化的重要中介。研究认为,“记者的家”是互联网历史发展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交汇的产物,体现了新闻业在社交网络等非正式场合的职业社会化形态。这一非正式的社会化从工作实践和集体阐释上均对社群维系产生了积极效应。
  • 本期话题 : 互联网历史研究
    管成云
    2025, 47(4): 8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网吧都在消失。只有少部分城市网吧转型升级成了电竞馆,但乡村网吧无法完成转型升级,只能关门倒闭。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社会的崛起,造成乡村网吧的发展出现层层脱嵌,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网吧存在的根基。为此,网吧行业出现倒闭潮并非简单的智能手机普及所能解释的,其背后是技术迭代驱动网络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社会大转型。在此大转型中,新兴的平台技术体系对网吧这一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该基础设施与乡村社会逐步脱嵌而走向衰落。这也透射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变迁,乡村社会由此告别了过去网络基础设施不发达年代在网吧上网的日子,而逐渐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体系。
  • 国际传播研究
  • 国际传播研究
    钟祥铭 方兴东 何可 林宇阳
    2025, 47(4): 10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0多年前,互联网作为一种具有天然国际传播属性的的新型媒介进入中国。如今,国际传播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既源于中国的发展进程,也与全球互联网深入普及相关。要把握中国国际传播的战略处境与时代使命,亟须重新审视互联网作为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本质及其历史脉络,并反思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互割裂的认知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中国引入,无论是在技术特性、应用方向、政策取向,还是在现实需求与主管体制上,均体现出其被视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而非纯粹社会基础设施。重温这一历程,回归互联网由“内向”走向“外向”的开放取向与战略潜能,将是中国国际传播实现突破的关键。下一个互联网30年,中国国际传播的挑战不仅限于技术、应用、市场和政策等传统层面,更将深入到中国如何真正走向世界、与全球深度交融的“深水区”。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张梓轩 李冰 李政
    2025, 47(4): 11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社交媒体上信息属性与传播效果关系的发现,以往大都基于文字信息得出,而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视频信息,亟待探索。诸如信息属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何?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如何交互形成对传播效果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对三大中央级主流 媒体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2017全国两会短视频信息做全样本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编码与人工编码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参与式观察,考察短视频信息的标题文字表达特征、视频内容特征以及视听形式特征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传播效果 的短视频信息,呈现出对积极、平等、稳定的信息属性的追求;对比前人基于文字介质做出的研究,视频信息强化了对社交媒体在信息沟通、情绪管理等社交属性上的契合;形式特征的正面影响则有限。
  • 研究论文
    马筱芬 刘莉萍 王丹丹
    2025, 47(4): 134-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对生活在广袤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群体构成了尤为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32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验证了社会支持理论与应对评估框架相结合的作用与效果;随后结合安徽省南部某乡镇24位村民的深度访谈数据,探究基层精英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互补作用如何为农村老年人健康保护行为提供有力支持,深入剖析基层力量在危机传播与公共卫生保障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基层力量所提供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以及信息性支持显著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与反应效能感。依托社会支持理论,本研究不仅凸显了基层治理在打通健康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中的不可替代性,更揭示了社会环境作为塑造农村健康行为模式关键驱动力的重要性。
  • 研究论文
    范颖 高海博 温程程
    2025, 47(4): 156-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国家新兴技术与科技成果的传播更加形象,伴随国家复兴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评论区对国家的科技自信和认同情感也表现得更加强烈。本文以哔哩哔哩(Bilibili)平台科技类视频的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BTM话题模型分析等方法,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模型探究青年受众在观看科技类视频后,对国家认同的态度问题。研究表明,青年受众观看科技类视频后,在认知层面,他们始终以国家为核心主体;在情感层面,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感,并主要通过自我与他者对比、支持国产品牌、致敬科研人员、构建集体记忆这四种方式去进行情感表达;在行为意向层面,他们以支持、期待、致敬等积极行为意向为主。本文旨在探讨青年受众在科技类视频评论中对国家认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意向的态度问题,为科技类视频传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