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政治传播研究
  • 本期话题 :政治传播研究
    薛天山
    2023, 45(2): 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媒介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伦理与活动方式,也重新形塑了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在线政治参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尝试建构“心理倾 向-情境认知”分析框架,引入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探讨网络媒介使用对在线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政府信任水平中介网络媒介 使用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介使用负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而公众的 政府信任度又负向影响在线政治参与,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对政府的信任度越低,而 较低的政府信任度又显著提高了公众的在线政治参与度。同时,政治效能感调节政府信任 度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公众的政治效能感越强,政府信任度对在线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小。
  • 本期话题 :政治传播研究
    黄骏 张昱辰
    2023, 45(2): 3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的“民主协商”强调自由民主的讨论,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和理性,但往往因为协商不一致而搁置了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国为改善治理、强化权威以及增加合法性而设计出 来的协商形式被视为与西方民主对立的“威权协商”。本文借助武汉城市留言板这一个案,选用“响应式协商”的概念,摆脱民主协商与威权协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二元对立,考察响应式协商在中国地方网络公共空间中运作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研究发现,市民往往会将个人与群体诉求作为留言主要内容,而平台与政府更希望收到共性的公共利益留言; “城市留言板”通过把关审核、只允许一事一议以及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回复的方式来树立 平台的权威性;针对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其办理与反馈的积极性。
  • 本期话题 :政治传播研究
    赵蓓 张洪忠
    2023, 45(2): 5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媒介系统,其中社交机器人、媒体、公众等传播主体混合交 融形成了最终的社交媒体议程。本研究基于新冠疫情早期Twitter数据,综合运用图形观 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社交机器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时间滞后。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和媒体都对公众议程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贡献度逐渐上升,而社交机器人的贡献度则呈现波动和整体 下降趋势。其次,社交机器人引起公众响应的最佳时间滞后为1小时,影响持续时间是9小时;媒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设置公众议程,最佳时间滞后为12小时,影响持续时间也更长,为24小时。最后,针对不同性质次级议题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主要是在“具体的议 题”引起其他议程响应,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均较短,而媒体主要是在“抽象的议题”产生议程设置,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李彪 景恬 高琳轩
    2023, 45(2): 8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障者作为数字弱势群体虽受益于数字媒介,却也面临了多重复杂的不平等。本文主要关注视障群体在数字媒介使用及融入过程中,其数字媒介可及性、感知媒介歧视与数字媒介使用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框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 型。研究发现,视障者数字媒介可及性较高,但服务可及性及技术可及性仍需加强。媒介可及性正向促进视障者数字媒介使用态度,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认为技术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媒介、个体、社会三者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可及”是在视障 者主动选择、市场快速响应、国家创造机遇基础上的“可获取”。视障者媒介使用研究也应当弱化其生物性,突出社会性,以更好地“呈现”而非“代理”这一群体。
  • 研究论文
    蒋锐 王佳丽
    2023, 45(2): 107-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的“中间地带”为 抓手,经由罕见病患者群体来讨论社交媒介在生命体验中的意义表现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是一个在内在感受与外在现实之间缓冲与包容的“中间地带”,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罕见病患者全面接纳自身经验,以完成自我的确定与发展。此外,“中 间地带”的体验通过个体程度不同的“自愿性分离”“内外部协商”等来实现,并伴随着象征性的文化生活与幻想对个体经验的拓展,映射并维系着患者的个人价值与尊严。
  • 研究论文
    潘曙雅 祝宇欢 谢乐滋
    2023, 45(2): 127-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视频平台正在迅速发展,作为“数字移民”的中老年群体在这一新兴媒介上的使 用日益活跃,其媒介素养和信息识别判断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对19名中老年人进行了短视频观看和信息判断的干预研究,针对中老年人在干预过程中的判断逻辑和日常短视频观看中的辨别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运用结构化扎根分析法,构建了包含“系 统性路径”“边缘性路径”和“社交路径”三条路径在内的中老年人短视频信息识别和 判断机制模型。研究刻画和深描了在信息识别领域里中老年人表现出的三类不同画像: 情绪主导者、经验依赖者、综合分析者,并尝试对中老年人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提出建议,对内容生产的治理责任进行关注。
  • 研究论文
    马新瑶
    2023, 45(2): 156-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借助历史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即时成像相机如何在其功能性被 完全替代的数字时代死而复生,重塑“新媒介”身份。传统胶片时代,即时成像相机在 时间上的“即时显影”和空间上的“一步成像”让它获得抢占市场的优势,而逆信息化、不可复制、不可修改的断裂性则成为阻碍。但是当其优势被数码相机取代之时,连 续性轰然倒塌,即时成像相机一方面抵抗数码,凭借看似退步实则不可替代的断裂性, 作为“复古媒介”死而复生;另一方面,通过联结诸多行动者、弥合模拟/数码、新/旧之 间的断裂,重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即时成像相机的死与生由此映照出了技术连 续观和媒介二元论的失灵,也开启了一种理解媒介关系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