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算法研究
  • 本期话题:算法研究
    陈昌凤 师文
    2022, 44(3): 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地辅助人类进行决策的背景下,算法的价值判断行为值得学术界关注。本研究聚焦于人脸分析算法的审美价值判断行为,选取智能化人脸分析应用 Face++作为研究对象,使用1247张在控制环境下拍摄的人脸正面视图对Face++中的“颜值评估”及“人脸美化”算法进行逆向测试。研究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目标人脸的 视觉年龄、瘦削程度、肤色白皙程度等面部属性,计算其与算法“颜值评估”结果的关联,并比较“人脸美化”算法是否带来上述属性的显著改变。结果证实“颜值评估”算法推崇“瘦、白、幼”的片面审美观,而“人脸美化”算法将这种单一的审美偏好付诸自动化的美学实践。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算法审美价值背后的意识 形态偏向、算法与人类审美实践相交互的运作逻辑。
  • 本期话题:算法研究
    蒋忠波 师雪梅 张宏博
    2022, 44(3): 3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人机传播的视域下,采用控制实验法,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了受试者对算法新闻可信度的感知。研究发现:受试者对署名作者为算法的新闻可信度的感知值要显著高于署名为人类记者的新闻可信度的感知值,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受试者对不同署名新闻所含的“偏见”的感知上;期望确证理论不能解释这一差异,因为实验中受试者对算 法新闻的期待值更高而非更低;相对于单独署名为人类记者的新闻而言,人机共同署名 并不能有效提升受试者对新闻的可信度感知;新闻主题会影响到受试者对新闻可信度的感知,在署名相同的情况下,社会新闻被感知到的可信度更低。最后,本文在人机传播的意义上进行了讨论。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赵战花 赵泽鹏
    2022, 44(3): 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4788 )   可视化   收藏
    十七年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在革命报刊史、地方新闻史、新闻人物研究以及编年史、新闻史料收集与编纂等领域都各有进展。与此同时,“重建”中国新闻史的记忆也 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逐渐展开。作为生产“遗忘”的手段,学术批判的开展为新的“历史记忆”制造出书写空间;以“回忆”为主导的“三亲”史料收集为“趋同记忆”的形 成奠定基础;党史研究的成熟推动了革命史范式的初步建构,为记忆的建构与规范化提供了普遍框架,奠定了将经验建构成回忆的基础;《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初稿)》的完成,实现了从记忆到现实的再现与刻写,成为有关中 国新闻史的制度化记忆,在“记忆重建”的基础上实现对“确定、明晰的现在世界”和未来的昭彰。
  • 研究论文
    曹璞 方惠
    2022, 44(3): 7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时间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时间管理APP如何在“疫情时间”背景下被用来应对弹性化的时间,以及使用者由此面临的时间管理困境,以回应量化自我中的“自 主-失控”命题。研究发现,使用者试图通过时间管理APP来重构序时化时间与重建时间参照。但从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看,时间管理APP所设定的技术意识形态并不会被全盘接受,使用者能够通过功能“瘦身”、有限“断连”、数据“罢演”,甚至退出“序时化时间”来对量化自我技术加以驯化。然而,此种媒介化的时间管理实践仍然面临种种 困境,只要结构性挑战仍然存在,个体面临的时间紧张就不是一个仅靠优化时间管理技术、加强自我重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 研究论文
    宣长春 陈瑞
    2022, 44(3): 9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交媒体日益嵌入我们生活的今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其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在对4172份全国性大样本进行分析后提出两对“U”型曲线关系,即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和 作为消极生活态度指标的孤独感之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且年龄具有调节作用;与之相反,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和作为积极生活态度指标的可感生活质量之间则呈倒“U” 型曲线关系,且年龄具有调节作用。从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提出了两者关系的新论断,并有力地弥合了现有研究中结论不一致的分歧;从实践价值上,本研究为合理化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一个极值范围,可以有效指导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 研究论文
    朱振明
    2022, 44(3): 11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米歇尔·福柯考古学的视角和方法出发,对拉美20世纪的“社会传播”研究进行了分析,不仅指出拉美“社会传播”研究以“发展与解放”为主旨的话语“知识 型”及其与地方现实相结合的“功能主义”“批判思潮”“国家传播政策”“后(现 代)范式”“跨学科实践”等五个方面的研究陈述,而且也阐述了拉美传播研究在“学 术立场”“学术组织”“研究对象”“认识论视角变迁”“方法论视角”等方面的研究 话语特征。文章最后指出,拉美的传播研究更多作为一种技术来服务拉美社会的发展与解放,它借助传播知识生产与共同实践生产了不同于欧美传播的话语思维方法,同时也指出知识的“地方化”不是去照搬“他者”理论-方法,而是要结合本土意识,进行批判挪用。
  • 研究论文
    曾持
    2022, 44(3): 139-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愤怒在媒介社会中已经成为主导政治生活、大众舆论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态。愤怒不仅借助媒介传播,还被媒介议程改变了生产、表达和体验的逻辑,本文将愤怒的此种 新形态称为“媒介化愤怒”。愤怒是塑造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情感,故媒介化愤怒必然给人际交往的伦理带来新现象与新问题。对此,本文从媒介化愤怒的正当性、症状和对策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伦理审视。第一,作为对等关系中的反应性情感,愤怒在规范性论 证中获得了正当性,这为个体认同和实践愤怒提供了道德理由;第二,互联网偏好一种特殊的愤怒——义愤,并且其议程设置改变了义愤的伦理特质和体验机制,造成了道德 观念固化、道德冷漠和对立等诸多问题;第三,缓解媒介化愤怒需要反思愤怒的自然正当,重振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
  • 书评
  • 书评
    曹钺
    2022, 44(3): 16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于当代中国的数字平台生态,网红产业的兴起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现象以及文化景观,但学术界尚缺乏针对此议题的系统性论述,而《网红:作为中国的社交媒体 娱乐》的出版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缺。全书从政策与治理、平台、创作者、文化、 全球化五个面向对中国的名人产业进行了细致阐释,并提炼出区别于西方“社交媒体娱乐”模式、具有在地性特征的“网红”模式。本文将该书内容与相关的理论脉络进行对话,以归纳其知识贡献与不足,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延伸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