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平台资本主义研究
  • 本期话题:平台资本主义研究
    洪宇
    2020, 42(2): 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互联网嵌入并延续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政治经济格局。在此不均衡性 和非代表性的基础上,美国主导的治理方案却指向全球同一的、非领土性、割裂国家与集 体权利有机联系的政治体。所导致的结果是,既有制度安排内部不断涌现话语和观念之 争。始于2008年的全球数字化衰退更是激化之于国家角色的想象嬗变与实践裂变。这使得 何为国家复归、国家为何复归、国家如何复归成为“后美国时代”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冲突 焦点。本文在技术与国家两个层面提出理论进路:(1)从媒介本体论转向社会-技术复合 体概念,以此打破治理讨论的绝对化思维,扩大本土模式的去标签化空间;(2)借鉴战 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正视“互联网中的国家”以及国家之于传播关系、传播资源、传 播制度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角色。本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 值标准和行动准星的国家复归,是服务于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 代性手段与历史性步骤。从实践环境、治理目标与道德内涵角度,中国推动主权模式毋宁 说是开放式的,是以国家为基石的多利益攸关方机制。因此,如何调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 论资源,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开放式网络主权与新型的多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 本期话题:平台资本主义研究
    管泽旭 张琳
    2020, 42(2): 2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数字平台在中国的迅速扩张,本文以阿里巴巴为例,反思西方平台化研究的 局限,质询本土语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平台化进程。以小资本主义为本土语境的切入 点,本文搭建了一个集纳国家、中小企业、风险资本、平台运作机制的整合性框架, 用以分析阿里巴巴的进化史。本文提出,阿里巴巴瞄准并利用了小资本主义传统中国 家与中小企业的结构性张力,通过不断调整与国家、中小企业、风险资本、平台机制 的关系实现了平台扩张。强调语境化、历史化和多元力量的整合性框架打破了西方平 台研究的标准叙事,为平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本期话题:平台资本主义研究
    潘佼佼 吴靖
    2020, 42(2): 5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 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 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 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 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 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 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 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 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葛岩 秦裕林 赵汗青
    2020, 42(2): 6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 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 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 (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 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 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 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传播学研究
    尹连根
    2020, 42(2): 10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出发点,基于对南方Z市政务微信编辑的深度访谈,本文研 究认为,政务微信生产实践宜理解为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两种文化逻辑之间的融合与 冲突,理解为其间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博弈。具体地,政务微信的融合形态有四,即, “忠”且“传”,“忠”而不“传”,“不忠”而“传”,“不忠”且“不传”。融合 中的冲突性元素源于各自相异的场域逻辑,显现为融合中的行动主体——行政领导与微 信编辑——在投入与效果、有为与无为、代际差异三方面的博弈。不过,两大场域在目 标上可能的一致性,即,政治安全前提下的市场致效,使得政务新媒体仍存在有机融合 的空间。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将我国政务新媒体实践概括为“博弈性融合”。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唐海江 肖楠 袁艳
    2020, 42(2): 121-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 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 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及领域, 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杨保军
    2020, 42(2): 13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由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舆论引导观念 和新闻规律观念构成。其中,新闻规律观念在四大观念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基础观 念,是一个观念系统结构中的根基性观念,是其他观念发挥合理作用的出发点或奠基 石。新闻规律是新闻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稳定机制,新闻规律观念是对新闻规律的 自觉。新闻规律观念的实质就是以新闻为本位的观念,对职业新闻活动来说,规律观 念表现为专业新闻观念,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坚守专业精神、专业伦理,按照专 业原则、专业方法生产传播新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新闻规律观念要求所有新闻 活动主体要承认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断探索新闻规律; 一切期望通过新闻实现的追求都要首先以新闻的基本目的、基本功能为基础。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郑忠明
    2020, 42(2): 14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建构新闻事实”这一认识论和实践规则问题,不能忽视“基于何种实在建 构新闻事实”这一本体论问题,因此新闻客观性研究应该深入新闻事实世界的本体结 构。基于批判实在论思想,本研究勾勒出新闻事实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三重结构(实在 范畴、空间范畴、历时范畴),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业知识生产独特的认识论和实践 规则,显然同新闻事实的本体结构密切相关。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祝帅
    2020, 42(2): 165-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告史观的古今之变,指的是全球广告业从古代自发的广告传播形态向现代代理 制广告观念的转变。广告史的这次“古今之变”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步骤:第一, 从古代自发的广告形态转为初期的代理服务;第二,在重商主义的背景下,西方广告 业从公益代办转为商业代理;第三,从广告掮客发展到全案代理阶段,并随着新型广 告公司的跨国扩张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至此,在全球范围内,广告业完成了从古代 广告基本形态向现代广告理念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