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网络空间的秩序与行动
  • 本期话题:网络空间的秩序与行动
    芮必峰 张冰清
    2017, 39(6): 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是治理权归属问题。“互联网自治”作为最初占据主流地位的治理思想,在实践上是失败的。“互联网自治”暗含的理论前提是技术决定论,但技术与社会实际上是整体性下的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治理问题上以“自治”为名,实际上掩盖了网络治理中的霸权和独裁。唯有建立新秩序,实质上打破网络霸权,才能在网络空间实现更广大地区更多人的利益和自由。今天对“互联网主权”的捍卫与对网络空间新秩序的追求,与当初“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本质上类似。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大国,中国倡导建立国际网络空间新秩序。
  • 本期话题:网络空间的秩序与行动
    陈先红 张凌
    2017, 39(6): 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数据时代公共关系的战略性本质。 通过对大中华地区30个资深公共关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一、大数据时代促使中国公共关系在职业领域、教育领域和研究领域都发生了“战略转向”。尤其是职业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去公关化”和“公关化”的博弈,产生有趣的“围城现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大数据公关实践的权变模型和权变词云图;二、大数据时代促使中国公共关系专业教育领域呈现“被整合”和“跨学科”发展趋势,开始出现“唱衰纸媒”和“转岗公关”的讨论;三、新闻传播学术研究领域正在引入“战略传播”新范式。“阳谋论”和“阴谋论”之辩是中国公关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四、本研究最后提出“公关即战略”的理论命题。

  • 本期话题:网络空间的秩序与行动
    黄典林
    2017, 39(6): 4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语境下,非政府组织由于其非国家属性,始终面临自身生存合法性的挑战。相比传统官方媒体的谨慎态度,蓬勃发展的社交媒体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性传播资源。本文以“大爱清尘”这一典型本土草根慈善非政府组织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试图考察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是如何策略性地调用社交媒体来促进自我组织管理、建构自身合法性以及推动行动主义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在公益行动主义实践中的应用既展示了赋权的潜力,也存在自我约束的局限性。草根行动主义者采取了将社交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相结合以获取不同类型合法性来源的平衡的媒介策略,并在话语实践中采用了混合的表达策略,即总体上将目标议题非政治化,但在局部层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有限度的政治化表达,从而有意识地参与到意识形态和政策边界博弈的过程之中。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刘涛
    2017, 39(6): 6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把握观念史研究特别强调的观念起源、存在形式及其历史过程,知识社会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路径,其方法论上的操作基础就是探讨“观念的社会影响”“观念的生成机制”和“观念的群体意识”。作为一种被科学话语精心构筑的意指概念,PM2.5的“出场”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知识赋权行为,人们得以通过对PM2.5的识别来把握雾霾及其环境观念。然而,秸秆焚烧事件打破了城市话语和乡村话语长久以来的对话关系,PM2.5深层的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均呈现出明确的阶层属性。PM2.5议题分析过程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观念史研究的修辞学方法路径,具体表现为对六大修辞命题——修辞资源、话语形式、框架形态、接合机制、修辞实践和阶层批判的识别和分析。

  • 传播学研究
    赵星植
    2017, 39(6): 8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皮尔斯符号学体系中,符号意义的传播一直是其理论关注的重点。皮尔斯念兹在兹的传播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人如何利用符号交流意义、分享意义,并由此建立意义共同体。他所建立的三元符号传播模式,以及围绕该模式所进行的符号传播过程、符号自我、符号探究社群等研究,就是按照上述逻辑展开的。皮尔斯的这一传播学研究路径首先使他的符号学呈现出开放、动态的整体特性,进而超越结构主义,持续引领当代符号学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一路径又使其相关思想注定与传播学连接在一起,并在诸多方面启发着当代传播学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王海燕 科林·斯巴克斯 黄煜 吕楠
    2017, 39(6): 105-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五份报纸共3264个样本的国内新闻报道进行的内容分析,旨在探究我国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的特征与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媒体的报道模式虽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共性,但是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不同属性的媒体和不同领域的报道题材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偏好。官方媒体和政经题材的报道更重视喉舌模式、干预模式,而市场化媒体和社会性题材的报道更重视监督模式、客观模式。此外,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与研究假设正好相反的是,官方媒体比市场化媒体、政治经济报道比社会性报道在煽情模式上表现出更强的偏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喉舌模式与煽情模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两种模式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和谐共存,这在官方媒体上表现得尤其如此。

  • 传媒经济研究
  • 传媒经济研究
    吴鼎铭
    2017, 39(6): 12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传播与劳动的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我们发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网民的“参与”,并因此形成了以网民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增值模式:通过传播技术的结构设计与商业意识形态的运作,互联网产业企图将网民的传播行为转化为商业资本增值的数字劳动,由此完成网民时间的殖民化与社会空间的工厂化。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动”的视角转换有利于挖掘传播政治经济批判视角下的微观文化生产、阐释与斗争实践,以及中观的劳动剥削机制,呈现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信息传播景观。
  • 传媒经济研究
    曹倖 周奕欣 胥琳佳
    2017, 39(6): 138-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公众情境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512名中国高校在校生的慈善募捐行为,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即情境支持模型,信息获取—行为意向模型和行为意向—信息获取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优拟合模型——信息获取—行为意向最简约模型指出,个体的问题认知首先预测其对募捐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后信息获取又与个体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一起预测其募捐行为意向,同时信息获取对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募捐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公众的慈善募捐行为提供了建议。

  • 书评
  • 书评
    吴洲钇
    2017, 39(6): 154-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红艳教授的著作《观看与被看凝视与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媒介与农民工关系研究》凭借丰富的个案研究围绕媒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与农民工的流动的关系、过去30余年中农民工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轨迹、这种发展轨迹在何种程度上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第三代农民工”概念的探讨肯定了李红艳教授对该概念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厘定的意义。
  • 新闻教育研究
  • 新闻教育研究
    殷强
    2017, 39(6): 162-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有新媒介技术亮点,也为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议题。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的调研和跟踪分析,结合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媒体报道新特点,对新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播亮点进行综述,并结合VR新媒体团队和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提出强化媒介素养的对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