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赵毅衡
    2013, 35(6): 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把符号学定义为“研究意义的学说”,把符号学定位为“不仅讨论表意批判而且讨论解释”,试图厘清一些混乱,例如西文中sign与symbol的混乱,以及因盲从西语产生的中文“符号”与“象征”的混乱。

  • 本期话题
    蒋晓丽 李玮
    2013, 35(6): 1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传统界定为“与客体事实相符合”的新闻真实,也可称为新闻的“客体之真”,使新闻求真遭遇到来自实践、价值和语境需求等诸多困境。而从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外延与内涵、依据与判定、报道与理解、瞬间与无限等方面去突围的传统路径,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其困境。本文以符号学为理论视野,在对新闻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收受实践中的符号化过程进行剖析之后,认为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所能求的真实,是新闻的“符号之真”,而非“客体之真”。新闻的“符号之真”,存在于新闻传受多方主体在客体事实认知、解释和审美上的互动一致中。它意味着新闻求真的核心在于寻找一种既不违背客体真实、又能指向价值的,能产生共鸣的新闻符码,预示着新闻求真的符号学转型方向。

  • 本期话题
    李思屈
    2013, 35(6):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消除学术界对传播符号学的刻板印象,本文描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重要动向,即传播学与符号学形成交集,东方智慧出现复苏,传播符号学与应用性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科际融合。这三种趋势和动向,对未来传播符号学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 本期话题
    饶广祥
    2013, 35(6):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广告(mete-advertising)这个概念,国外已经有人提出但未有专门讨论,国内则未见有人提及,然而在实践中元广告却处处可见,并已成为当代广告的重要类型。本文借用符号叙述学方法,首先区分了广告表意的分层和区隔,并基于此界定元广告定义,进而讨论元广告的三种类型:物化元广告、自述式元广告、自反式元广告。研究结果显示元广告凭借其独特的表意方式,创造了强大的阅读张力。

  • 本期话题
    胡易容
    2013, 35(6):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类不断追求更有效的交流手段和更完美的符号。这种追求在语言中体现为一种“普天同文”的理想。本文从完美符号的理论构想解读入手,结合传播效用分析,得出了这种理想的现实悖论。连同图像语言在内的任何一种符号语言都无法对现有自然语言构成替代性关系,它们只是高度符号化的当代文明中涌现的又一组符号系统,而不是凌驾于语言之上的“元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天同文”已经以多元化的方式实现。

  • 传播理论研究
  • 传播理论研究
    陈强
    2013, 35(6): 47-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发展至今已走过十五个年头。通过梳理西方在属性议程设置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属性议程设置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属性议程设置的定位问题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属性议程设置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中对传统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有所借鉴;内容分析法与舆论调查相结合和实验法是主要研究方法;新媒体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功能的有效发挥鲜有关注;属性议程设置研究在中国的相对滞后值得关注。
  • 传播理论研究
    崔远航
    2013, 35(6): 55-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追溯,认为“国际传播”从出现时就指代了意义广泛的传播现象和过程,其研究路径和范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社会历史情境变化。“全球传播”往往被视为全球化下“国际传播”的新阶段或新形态。但鉴于“国际传播”概念本身的强解释力度,以及当今传播环境中国界仍发挥作用,国家间传播差异和不平等的持续加深,多元 化认同的普遍存在,本文认为“国际传播”概念并不过时,不可被“全球传播”取代。
  • 传播理论研究
    冯丙奇 王艳萍 黄鑫
    2013, 35(6): 65-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两大主要研究领域(媒介事件相关领域与事件管理相关领域)的基础上,遵循两项维度(事件人为策划因素维度与媒介报道因素维度),尝试对媒介导向事件的类型体系进行初步总结。本文最终依据4项具体指标总结出一项包含11种具体类型的体系。这一体系也提供了对媒介导向事件进行界定时的维度体系。
  • 新闻理论研究
  • 新闻理论研究
    方洁 颜冬
    2013, 35(6): 73-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是2012年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不同的是,关于“数据新闻”的研究却非常欠缺。后者是当下全球新闻业应对大数据时代发展变革中产生的新兴领域,且被视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数据新闻的阐释文献的梳理,结合主流媒体实践数据新闻的经典案例剖析,解读“数据新闻”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理清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数据可视化之间的关系,展示数据新闻实践的最新成果。
  • 新闻理论研究
    黄顺铭
    2013, 35(6): 84-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奖不仅生产出特定的“客体”(即被加冕的作品),而且也生产出特定的“主体”(即获奖者)。本文利用三套可靠的统计数据,对于性别、年龄、新闻年资、民族、教育获得、政治面貌、专业职称,以及行政职衔等社会学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检视,据此为中国最高官方新闻奖长江韬奋新闻奖的获奖者刻画出了一幅集体素描。
  • 广播电视研究
  • 广播电视研究
    张小琴
    2013, 35(6): 9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视现实以现实本身的面目出现,但它远不是社会现实,即便是与社会现实最接近的新闻现场直播,也是电视建构的结果。本文把这种经由电视建构的貌似真实的现实,称为“电视现实”。在电视现实的建构过程中,电视修辞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电视世界成为“为我们的”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通过分隔与连接,凝缩与简化,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以及建立电视修辞幻象等多种修辞手段,所有参与电视活动的修辞主体共同完成了电视现实的建构,完成了以电视这种特殊形式把握世界、影响世界的过程。修辞学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特定角度去接近电视的本质。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杨洪丰 王岳龙 张昕竹
    2013, 35(6): 100-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4-2010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广告监管进行了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以工商机构数和在职人员数为代表的事前监管更多地影响人均GDP,而以查处案件数和罚金为代表的事后监管则更多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以在职工商人员数、工商机构数为代表的监管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6%和0.39%,表明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监管制度红利;其次,对于电视报刊等媒体渠道,平均广告经营额越小,相应的查处案件数越多;再次,经济越发达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查处违法违规广告案件数越低;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以进一步释放监管制度红利为导向的深化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工商机构的广告监管效率的一些政策建议。
  • 广告传播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与认知科学实验室
    2013, 35(6): 11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眼动实验法与内容分析法,以眼动仪采集的“注视点个数”(Fixation count)测量电视广告所捕获的视觉注意,分析包括“广告段”和“广告”两个层面的广告特征自变量与视觉注意间的关系,并建构电视广告视觉注意模型。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张云
    2013, 35(6): 12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殖民地报业兴起的过程也是美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报业是形成一个公共领域的纽带,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推动了“公民社会”团体的成长。同时,报业的发展孕育了美国“公民社会”思想,形成了北美大陆想象的“公民共同体”,并在实践中推动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向现实的“公民社会”过渡,并最终形成了美国“国家——公民社会”的社会结构。本文从殖民地报业的视角,用“公民社会”理论的两分法来分析美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历史因素。
  • 新闻传播史研究
    陈立新
    2013, 35(6): 137-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走通识教育与学术相结合之路的“威斯康星模式”,虽然没有像“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推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与“资金”的流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早期新闻教育的发展形态以及新闻学理论引进中,找到受“威斯康星模式”影响的一鳞半爪。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的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实践;而我国早期新闻理论家在消化、吸收作为新闻学核心理论的“新闻价值标准说”的过程中,受到把新闻学定位于社会科学的“威斯康星模式”的影响为甚。
  • 新闻传播史研究
    黄志辉
    2013, 35(6): 149-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中华民族危机,不愿“独善其身”的情怀及对治史的追求,促使曹聚仁走出书斋,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他探索了一条从侧面采写军事新闻的模式,并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了战地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一,战地记者必须养成“新闻眼”——透辟的观察力;其二,战地记者须懂得现代战略、战术。
  • 新闻传播史研究
    张继木
    2013, 35(6): 157-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5年12月3日,平津当局下令自即日起禁止《大公报》向天津华界(即天津租界外)发售、自4日起禁止向天津埠外邮递,1935年12月12日,平津当局解除禁令。《大公报》遭受停邮处分的直接原因是《勿自促国家之分裂》一文的发表,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公报》近年与平津当局的积怨。舆论对宋哲元当局民族和国家立场的质疑,时局的机缘,共同促成了《大公报》停邮处分的解除。
  • 学术资料研究
  • 学术资料研究
    吕尚彬 迟强
    2013, 35(6): 163-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方兴未艾,其中起先锋和主导作用的当属美国报业。本文对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付费墙模式、付费内容、受众和广告业务等方面加以综合性评述。研究发现,美国报纸付费墙正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的时期,早期认为付费墙将导致读者近一步放弃报纸的悲观性论断被《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报业实践所打破,付费墙在广泛市场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促进了研究的近一步深入。最后,本文对今后付费墙研究进行了展望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