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公文 肖鹏 宋鑫铭 王玺
    2024, 46(3): 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是老年健康传播的重要干扰因素,而现有研究鲜少考察健康信息回 避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路径。本研究基于SOR理论构建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发生机制模型,并对我国46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体端 的感知危害特征、负面情感响应和弱渠道信念与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刺激端的消极信息特征、突出性、认知失调和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老年人的个体反应,导致 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产生。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存在三种影响老年人健 康信息回避行为的主构型:以弱渠道信念、缺乏社会支持为核心条件的外部主导型回避,以消极信息特征、突出性为核心条件的事实主导型回避和以负面情感响应、消极信息特征为核心条件的情感主导型回避。本研究不仅考察了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间的 传导路径,还验证了各因素的组态关系和联动机制,为完善老年健康教育工作和公共健康 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启示。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郭元明 杨虓 柳旭东
    2024, 46(3): 3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使用两个实验来考察公益短视频叙事视角和扩展叙事分别产生劝服效果的心理机制。实验一通过眼角膜捐献诉求短视频接触数据发现,叙事视角直接影响器官捐献意图,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相较于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短视频更能触发人的沉浸感,而沉浸感正向影响个人的器官捐献态度和意图,验证了传输理论的基本论述。数据分析还发现,叙事视角通过沉浸感-器官捐献态度的序列中介作用对个人的器官捐献意图产生影响,显示既往研究对于叙事视角与健康行为关系的发现结果不一致,部分归因于人们在文本接触中沉浸感中介效果的差异。基于启发式处理模型,实验二进一步探究作为短视频扩展叙事的弹幕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发现眼角膜捐献诉求短视频所附着的积极的文字 弹幕触发个人启发式处理,进而显著提高个人对器官捐献的消极态度并减少积极态度,由此积极的文字弹幕通过中介效应反而降低了个人的器官捐献意图。
  • 本期话题: 健康传播研究
    潘文静 穆哲
    2024, 46(3): 5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呈现某种类型的外貌或身材的特征,塑造和强化 所谓的“理想身体形象”;社交媒体时代,关于外表与身材的图片、视频与文本内容也在各类平台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对外貌与身材的认知。考虑到身体形象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普遍性和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聚焦小红书平台,基于性别差异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上的身体图片、评论内容与评论者性别如何影响社会比较、激励与负面情绪。本研究采用2(参与者性别:男/女)×2(评论者 性别:男/女)×2(评论内容:可实现/不可实现)组间因子在线实验(N=292),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在控制社会比较倾向与身体质量指数之后,女性比男性感受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与不可实现评论相比,可实现评论带来了更多的激励与更少的负面情绪;对于两个性别的参与者来说,同性评论比异性评论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比较。对于女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可实现评论引发了最高程度的激励情绪;而对于男性参与者,阅读女性发布的不可实现的评论引发了最低程度的激励情绪。这一结论对性别差异以及社会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顾理平 王芊蕴
    2024, 46(3): 7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 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我商品化形式,由此形成了双向商品化的交易机制。其中,用户数据隐私的权属争议与隐私披露行为中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成为隐私双向商品化的突出矛盾,导致隐私交易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焦虑症与群体性风险。隐私象征着人之为人的一种社会标识,只有融入隐私关切与数据合意的商品化机制,才能捍卫个人隐私以免陷入无私可隐的窘境。
  • 研究论文
    王茜 孟志杰 张璐
    2024, 46(3): 9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大众媒体主要通过民意调查来量化民意;如今,微博热搜日益被视为民意的风向标。本文应用民意基础设施模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内容分析法,考察热搜定义和测量民意的方式,以及大众媒体如何看待和阐释热搜。研究发现,随着2018年上榜规则的调整, 热搜糅合了“个体的搜索痕迹聚合”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前者是个体的、私下的、平等的,后者是关系的、公开的、分层级的,标志着“一人一票”逻辑向“优先考虑明智舆论”的转变。媒体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常使用“冲上热搜”“热搜第一”作为 评估公众反应的基准,进而合法化了热点算法的知识逻辑。该发现有助于修正“党媒对算法 持批判态度”的结论,未来研究可纳入更多“人与算法相遇”的具体场景。
  • 研究论文
    刘战伟
    2024, 46(3): 116-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是一种权力,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权力。站在劳动技术控制的视角,本文聚焦N企业的算法实验与中央大脑系统,研究算法系统的前端数据采集与末端指令执 行的人类劳动过程。在算法实验中,作为幽灵劳动的“人类工蜂”,与物联传感器类的 “机器工蜂”,展开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补足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中央大脑系统接管一切,控制员工劳动过程,评价员工绩效考核,生成一种比泰勒制“铁锹实验” 更严密的技术治理术。技术升级并未带来人的解放,反而出现电子圆形监狱式的全景监 控,引发“技术升级”与“劳动降级”的悖论。从“铁锹实验”到“算法实验”,算法 成为控制王座上的“蜂王”,人则沦为算法系统抽象化的“工蜂”性工具人。
  • 研究论文
    汪金汉
    2024, 46(3): 136-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扩红”运动是中央苏区各地方政府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的一项大型社会运动。《红 色中华》作为当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利用图像对“扩红”进行了有效的视觉传播与历史 书写。《红色中华》图像对“扩红”话语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境接合、符号 表征以及文本互文。《红色中华》图像激活了当时中国紧迫的社会情境,通过描述社会 现实、与参军竞赛相连接等方式,与“扩红”运动进行接合,共同搭建了“扩红”话语 出场的合理性。《红色中华》图像通过对女性、青少年、旗帜等意象进行征用和再造, 并与场景、动作以及道具等符号一起,共同组成了“扩红”话语的符号系统,并为话语 释义提供了情感框架。最后,图像与语言通过隐喻等释义原则共同完成了话语的语义生 产,并且通过图像的跨媒介互文,完成了话语的生产与流动。
  • 研究论文
    韩鸿
    2024, 46(3): 15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发现的《西藏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版及与同期国内官报的内容比对,本文首次厘清《西藏白话报》的内容构成、信息来源及报道框架,并探析其在西藏地方治理中的媒介效能。研究发现:《西藏白话报》主要内容源自《四川官报》及西藏地方政务,各栏目内容与清末联豫、张荫棠“新政”精准对应。该报从搭建行政传播系统、公共信息平台、民众动员窗口等方面深度介入西藏地方治理,实现了内地新闻在西藏的大众传播,并首次在藏语文献中对报纸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明确表述和实践探索。“以报辅治”系清末 西藏地方治理方式转型的内在逻辑,确立了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基本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