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3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传播学研究
新闻传播史研究
全选
|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Select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董晨宇 叶蓁
2021, 43(12): 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 秀场直播的用户规模达到2.07亿,成为互联网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既有研究往往借 用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聚焦于直播平台与公会如何异化和剥削从业者。然而,这一取向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主播作为劳动者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情感劳动在解释主 播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基于12个月的数码民族志,通过将 “关系劳动”与“平台化”这两个理论视角加以结合,考察了秀场主播如何理解并实践 自己与观众在直播间内/外形成的经济关系与亲密关系,并梳理出“标价”“区分”和 “界限”三种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关系劳动、平台化与秀场主播的 主体性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
Select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亲密关系”的购买?——接合性情境中网络主播的类社会关系研究
张杰 缪倩玉
2021, 43(12): 2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类社会关系奠基者霍顿的研究视角重新出发,讨论女主播以屏幕为中介、 与观众间的的交往情境和类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网络直播间是一个双重接 合性情境。一重接合为作为基座的商品情境与作为舞台的日常偶遇交往情境接合,女主 播得以发展与观众的类社会关系。二重接合为女主播发展出特定的角色扮演策略和情感 策略,接合前台的多重交往情境。研究发现,网络直播间的类社会关系是在双重接合性 情境中,由主播的关系实践和情感实践所操弄、观众单向想象的亲密关系。屏幕的中介 性影响了情境的接合性和类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预示着其冲突和断裂的不确定性。最 后探讨了社交平台情境的新变化所蕴藏的理论潜力。
Select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的相遇:短视频/直播、网络主播与数字劳动
吕鹏
2021, 43(12): 5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短视频/直播的勃兴,线上情感劳动和线上情动劳动这两个区别而又联系的两种 理论进路日益在数字劳动之中融合,并使数字平台的研究呈现了新的特色。在论述了二 者理论起源与特色后,本文主要阐述两种不同理论的交叉勾连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对当下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动的理解。线上情感劳动为数字劳动提供了一种个体的进路, 强调的是劳动者的主体性;相对的,线上情动劳动则提供了一种数字劳动研究共同体的 取向,更多面向数字平台。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数字劳动,需要网络主播这样以劳动者个 体为基础的线上情感劳动,全部的线上情感劳动的集合构成平台的线上情动劳动,从而 构成数字平台的特色与特征,它们所定义的平台运作逻辑,即平台风格,又作用于每一 个具体的线上情感劳动。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数字劳动表现出重视容貌与 肉体、关注语言及话术、认可模仿与复制以及强调人设及表演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本文认为于未来的个案研究而言,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相融合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 法或视角,乃至框架;同时,相关研究需要重视短视频/直播时代的劳动特性,并需将其 放置在具体的在线平台的情境之中进行研究和考察,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实践 背景之下的网络主播及其数字劳动;也需要以此为基础,更加深入地拓展对于线上情感 劳动和情动劳动理论的理解与重构。
Select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他者的透视:MCN机构与直播平台的想象可供性及反思
黄贺铂
2021, 43(12): 7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可供性研究过于关注媒介技术如何为人类提供作用,忽视了特定媒介生态系统 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及其复杂行动逻辑,以及个体在媒介生态中的情感主体性及其生存境 遇。本研究反思和超越想象可供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对MCN机构及其从业者的参与式 观察与深度访谈,并基于“规则可见性—时间秩序操纵—情感主体性”的递进逻辑,考 察MCN机构与直播平台的“双向连接”关系,以“他者的透视”想象行业规则逻辑,构 建出“依附/能动”的MCN机构行业实践与从业者的情感主体性,并最终落脚于从业者 个体在直播行业中的情感经验与生存境况。研究发现:平台在内容选择标准与审核规范 方面掣肘着MCN机构;平台对时间秩序的操纵规制着MCN机构的内容生产流程;MCN 机构从业者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表达则是个体对直播平台中生存境遇的复杂情感投射。在 “双向连接”关系中,直播平台与MCN机构彼此生成意义空间,构建中国独特的网络直 播生态。最后,本研究还对想象可供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提出反思。
Select
本期话题:网络直播研究
平台·公会·主播:不确定数字产业中的生产组织
叶韦明 金一丹
2021, 43(12): 9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转向影响媒体行业,加剧创意产业的不确定性和商品化。作为一个数字内容产 业,网络直播面对何种市场环境?关键行动者如何组织内容生产?本研究将人类数字生 产活动置于理解社会过程的中心,以网络直播行业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中国案 例。研究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民族志方法,分析以平台、公会和主播为代表 的直播行业关键行动者,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地位和结果的过程和机制。网络直 播是独特性与共同性两个特点之间博弈的集体艺术生产活动,直播公会对内组织生产 (招募、培训和管理)、对外管理可见性(运营、导流与打榜),呈现出平台背书、系 统组织、人机合作和劳务中介的特征,完成对于可见性的追求以获得地位。
传播学研究
Select
传播学研究
用户正在逃离社交媒体?——基于感知价值的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李慧 周雨 李谨如
2021, 43(12): 12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是主流的信息媒介,但是近年来用户对其产生倦怠心理。已有研究将倦怠 原因归结为信息量过大(感知过载),本文则认为除了“量”的原因之外,还应存在 “质”的原因,故提出感知价值这一影响因素。本文以微信和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中国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因受到感知利益 和感知成本两个方面的感知价值因素影响而产生倦怠。认知成本对用户倦怠心理的影响 最大,其后依次是时间成本、功能价值、信息质量和社会价值。认知成本和信息质量是 本研究发现的影响社交媒体倦怠的新维度,前者表明中国用户花费较多时间精力猜测解 读他人发布的信息并深以为苦,反映出高语境文化的特征;后者说明当前中国的社交媒 体信息环境亟待改善,需要提高信息可信度。
新闻传播史研究
Select
新闻传播史研究
“史之流裔”:近代新闻界的历史观念转借与新闻职业发展
郭冲
2021, 43(12): 142-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季,新报传入初期,新闻界对“历史”进行观念挪借和地位比附的话语,就出现 于本土思想资源与外来新报实践的相遇和互动中。此后,受传入之新闻职业观念影响, 在对“新闻”的理解、认知与建构过程中,新闻界逐渐树立起新闻“源出于史”“新闻 即历史”等观念。考察发现,该话语实践以二者在职业、从业者、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同 一性建构为基础,借由对历史职能、写作原则、史家精神等观念的转借,既提升新闻职 业合法性,也促使新闻写作的体例、原则与新闻道德精神等职业理念愈加清晰。而这一 过程,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国人对“新闻”与“新闻职业”本土意涵的理解,也是意 识形态更迭之际,中国传统观念与传入之西学相遇、碰撞、博弈与耦合的一个注脚,体 现出后发现代国家对传入观念与外来思想路径的清醒审视和本土化改造。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