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201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 本期话题:201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束开荣 孙彤昕 段世昌 刘海龙
    2020, 42(1): 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 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 本期话题:201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于瀛 秦艺丹 方惠 刘海龙
    2020, 42(1): 2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2019年刊载于两岸四地学术期刊中的传播学研究,由八位研究 者共同参与文章的收集与筛选,筛选标准主要是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发现与创新等,兼顾主题聚类,最终将遴选出的文章分类整合成以下十个专题并 简要论述,分别为:传播思想史与传播学在中国、重新理解“媒介”、媒介考古与知识革命、传播的空间实践、自我表露与数字隐私、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劳动、经典 效果理论研究、政治传播的情感维度、听觉文化研究、互联网历史与记忆研究。

  • 本期话题:201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苏涛 彭兰
    2020, 42(1): 4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2019年的新媒体研究,在技术逻辑的导向下,围绕“媒介融合”“社会化媒体”“算法新闻”“区块链新闻”“5G”等一些具有时代性、紧迫性的问题展 开了讨论,也因此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特征。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邓绍根 丁丽琼
    2020, 42(1): 6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沿着历史溯源、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三种研究路径,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新成果。2019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表现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回顾与未来路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的持 续加强与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价值与实践的双重关注等三方面,呈现出 反思与超越、延续与深化、坚守与落地三个鲜明特点。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隋岩 李燕
    2020, 42(1): 7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 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 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 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 传播学研究
    蒋晓丽 郭旭东
    2020, 42(1): 9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总统政治具有社会化表演的特征,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和“后真相”政治的 蔓延,这种特征在当代显得格外突出。本文通过对美国总统政治网络媒介叙述文本 的符号叙述学分析,综合媒介情境论、话语理论,明确了相关叙述文本的纪实叙述类 型,并对其叙述内容中的“台词设计”进行辨析。同时,本文从否定性、肯定性两个 向度出发,对美国总统政治的媒介话语策略及其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分析,并强调作 为解释社群的民众对叙述事件的意义解读决定着媒介叙述文本的类型、内容和叙述技 巧。由此提出,对“后真相”时代美国总统政治的研究应当以关注其民众的接受状况 为基本出发点。
  • 传播学研究
    王天娇
    2020, 42(1): 119-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使用”经常作为与“传统媒体使用”相对立的概念获得学界的关注。然 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家族的迅速壮大,“新媒体使用”在量化研究中的内 涵外延也日渐模糊。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元测试(meta-instrument)问题——在用 户使用行为和媒介效果两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否清晰可分?基于对二手数据的 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网络信息渠道/平台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异质性,在媒介效果上也 难以作为同质化的“新媒体”或“网络媒体”一概而论。同时,门户网站在用户使用 频率和使用效果上,更接近于传统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而非 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使用及其效果研究提供了新 的思路,为新媒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资料。
  • 传播学研究
    陈薇
    2020, 42(1): 136-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 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 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 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 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 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 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 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 传播学研究
    谢卓潇
    2020, 42(1): 15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 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 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 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 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 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 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 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