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明新工程
  • 本期话题:明新工程
    蔡雯
    2020, 42(10): 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媒体在融合起步阶段着力于重新配置媒体自身资源;随着融合的“进阶”,开始转向开发和整合外部资源,如以自主可控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协作,进行“跨界”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力。但总体上看,以个人身份自愿加盟的忠实用户规模仍然有限。因此,“连接”个人用户,建设“开放型”媒体,是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的方向,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必须突破的难点。
  • 本期话题:明新工程
    杨保军
    2020, 42(10): 1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新闻学开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曲折演进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全面勃兴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目前正在展开全面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 系、话语体系)建设。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新闻学面临诸多时代性的重大问 题。本文以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新兴媒介环境为背景,在新闻理论视野中,选取当代中国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主导观念、核心内容、总体目标、实践追求”等诸多问 题,作出一些宏观层面的分析阐释,以激发新闻传播学术界对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更为深入 细致的研究,推动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进一步发展。
  • 本期话题:明新工程
    彭兰
    2020, 42(10): 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共同体是网络中以某些共性或纽带连接在一起的人群集合。网络共同体有不同 的模式和形态。社区、社群、族群、圈子是网络中典型的共同体模式,它们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但相比现实社会的共同体,流动性要更强,可以看作是“液态”或“半液 态”的。在网络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液态”的共同体中的一部分逐渐走向“半液 态”化。而在各种实在的共同体外,还有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心理共同体,这种可以称 为“同温层”的“气态”共同体,给了人们随时寻找心理支持的可能。多种多样的共同 体,虽然给人们带来各种庇护,但也给公共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李东晓
    2020, 42(10): 4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位授予”是大众传播媒介重要的社会功能,获得媒介授予的“地位”对社会组 织意味着可获得公共关注及在社会场域中行动的合法性。通过报道中“媒介身份”的建 构,大众传媒能够完成对社会组织的地位授予。本文以一个进入中国多年的国际环保组 织为个案,分析其留痕于国内媒体报道中的“媒体身份”,以从经验考察中透视我国媒 体对社会组织的“地位授予”功能。本文显示:“国际”身份既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获 得媒体身份的有利因素,也构成了一种障碍。“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媒 体对其媒体身份的建构。在不同的媒体类型、报道议题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媒体身份 会被选择性地呈现。我国媒体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媒体身份”的建构具有不稳定性和策 略性,这也显示出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媒体之间关系的不稳定。这种状态呈现了中西 方媒体对社会组织“地位授予”功能的差异性和本土性。
  • 传播学研究
    许向东 王怡溪
    2020, 42(10):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逐渐渗入新闻信息的生产与推送中。然而,算法并非是 完全价值中立的技术,算法偏见是社会偏见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在算法运行中,运 算规则设计、数据收集、处理及运用、运算过程等环节都可能会产生偏见。算法偏见不 仅背离了公平公正的新闻职业规范、挑战了用户知情权和信息选择权,还会解构社会共 识,引发舆论风险等。因此,本研究建议从法律法规、技术创新、第三方审核机构和算 法价值观四个层面对算法偏见进行约束与规制。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任玥 李智
    2020, 42(10): 8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而言,对外新闻传播主要指将汉语世界的新闻内容传播到以外语为载体的全球话语体系中。对外传播时,新闻信息跨越的不仅是地缘文化决定的“话语内容”共同体,还跨越了语言决定的“文字符号”共同体。在此,无论是跨语言还是跨文化都要通 过“话语图示”的转换来实现的。因此,规约对外新闻传播文本书写的“话语图示”值得深究。“话语图示”既规约宏观、历时的新闻书写,又指导微观、共时的书写。本文 基于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提出的“新闻图示”概念,发展出“新闻话语图 示”概念,并阐发其所蕴含的双重书写维度,进而提出改进和完善涉外新闻文本书写的 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效果。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刘继忠
    2020, 42(10): 9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经典名言。文章研究了这句话传入中国、生成革命语录、本土解答及再次兴起、走向消融的近百年的旅行历程与历史影响。认为“走俄国人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努力探索媒体“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的技艺,成功地将次殖民地“一盘散沙”的数亿人民群众凝聚为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解决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提出的时代问题,铸就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品质。列宁党报语录在中国的政治文化旅行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左”,走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探索之路。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杜恺健 王润泽
    2020, 42(10): 12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社会地位之转变,学界 一般多注意其办刊宗旨变化下的内容重构与读者群体的下沉,似乎这一过程是来自新世 界西式报刊之“新知”,在落地 “旧世界”大清国时的“自然发生”。实际上,“新 知”要导入“旧世界”,原有的交通与物流系统默默承担了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中 国教会新报》发行网络的考察,发现早期《中国教会新报》受限于宗教传播网络的发行 局限,其覆盖仅止于上海周边以及部分口岸地区,但随着其借助中国近代化交通和物流 体系,报刊发行覆盖也逐渐扩大并渗透到中国社会深层结构中,后进入晚清士人的“阅 读世界”,《中国教会新报》也在与社会各方的互构之中完成转型,成为日后对中国近 代化影响深远的综合报刊:《万国公报》。
  • 书评
  • 书评
    姚锦云
    2020, 42(10): 14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潘祥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338页。ISBN: 9787309133530,30元。
  • 书评
    徐偲骕 洪婧茹
    2020, 42(10): 159-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世界的智慧城市》,文森特·莫斯可著,徐偲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预计202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