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吴世文 杨国斌
    2018, 40(4): 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逝的网站及其记忆是媒介研究和互联网历史研究尚未开掘的话题,为理解互联网 社会史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次关注该话题,通过分析250余篇/节网友回忆277个消逝的 网站的文章,探讨网友记忆什么网站,为何记忆,以何种方式记忆等问题。研究发现, 消逝的网站在网友记忆中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媒体或技术平台。网友在记忆中为消 逝的网站立传,也以自传式记忆的方式回忆网络生活、友谊与青春。网友在回忆中追忆 变迁的时代,怀念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并表达对当下互联网发展的批判与期 待。这些发现说明,在中国关于互联网的技术想象,并非是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建立在 个体实践经验之上的、对现实有批判、对未来有希望的乌托邦现实主义。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卢嘉 刘新传
    2018, 40(4): 3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 题。本文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就互联网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方式和强度进行综合评估。采 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本文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介环境,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形成 国家认同所处的媒介环境。运用世界价值观调查(2010-2014)的数据,本文对全球33个 国家的47078份概率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以公民民族主义为基本理念的网 络参与成功地化解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分配所带来的冲击,同时网络参与的发展将最终 导致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即人类基于各自不同历史文明所产生的种族民族主义 逐渐被普遍的公民民族主义所取代,后者则成为人类国家认同产生的最终形式。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顾洁 闵素芹 詹骞
    2018, 40(4): 5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媒体促进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依靠受众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本文以新闻价 值为理论框架,以地方政务微博时政新闻为分析对象,探讨12个新闻价值要素如何影响 政务微博受众的参与行为。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理论框架对于受众的 新闻信息选择和参与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12个新闻价值元素在整体上对 受众的评论、转发和点赞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时新性、周期性、趣味性、显 著性、个体性和争议性这六大要素对受众参与具有显著预测力。这提醒媒体人需要更新 政务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加强对新闻属性和传播规律的重视。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郑满宁
    2018, 40(4): 7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某校友微信群对突发事件的公共讨论为个案,使用社会网络分析与文本分析 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微信群依然是“少数人的狂欢”,话语主体按角色可以分为意 见发起者、信息扩散者、意见争论者、边缘参与者以及自说自话者,并从内及外依次呈 现出圈层化结构;线下社会资本部分被带入进虚拟话语空间,但呈现出选择性局部放大 效应;虚拟社群中的“师兄”等身份标签的使用并不是简单的称谓,更多的是一种“社 群仪式”,达到自我身份建构和社群归属的作用。微信群话语空间存在话语弥散与追求 自我身份建构、选择性“话语训诫”和“社群礼仪”失范、“微观化公共领域”等独特 景观形成的特点。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微信群是一个相对独立或半自主、共时态与历时 态相交融并时刻充满着力量关系对抗的社会空间。

  • 本期话题: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郑沅教
    2018, 40(4): 9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弹劾朴槿惠总统烛光集会这一具体事例,尝试对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 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此,在网络问卷调查后,对此次事件的实证数据进行了路径 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的政治性使用不仅对弹劾集会产生了直接 影响,而且比起其他影响参与弹劾集会的变因,如社会信任和政治效能感,产生了更大 的影响。尽管传统媒体的政治性使用没有对弹劾集会参与产生显著影响,却对政治知识 的增加存在明显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信任通向弹劾集会参与的路径显示出显著的影 响,而政治信任对弹劾集会参与未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媒体对弹劾集会参与的影响力 方面,代表性社交媒体——脸书的影响最大。

  • 争鸣与探讨
  • 争鸣与探讨
    李金铨
    2018, 40(4): 119-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媒介专业主义的历史脉络,源自市场经济的勃兴,并蕴藏“进步运动”所发展 出来的“恒久价值”,在理念上带有温和渐进民主改革的精神,在技术上则强调事实与 意见分开。美英媒介目前面临专业主义低潮的调整过程。西方激进派对媒介专业主义的 乌托邦式批评原具有进步的意义。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跨文化移植,而在匮乏媒介专业 主义的社会否定媒介专业主义,则无非是犯了“具体错置的谬误”。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潘曙雅 刘岩
    2018, 40(4): 126-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本次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探究了大学生群体的微信使用行为与其所拥有的黏连社 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的相关性。本次 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96份有效样本的回答进行数据分析,在控制了人口学 及其他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等变量后,发现整体上微信使用强度越大,大学生所拥有的这 两类社会资本越多。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不同的微信使用变量对大学生的黏连社会资本 和桥接社会资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对微信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进行了 系统地分析和讨论。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王斌 李岸东
    2018, 40(4): 144-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戈夫曼及梅洛维茨的“前后台”场景理论,以《中国青年》杂志对卓伟的 报道及相关微博评论为例,运用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 报道的发布两方面梳理了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场景嬗变所重构的传受关系的新特征。论文 提出,在开放式新闻生产条件下,媒体的“后台”在一定程度开放以后仍然存在“深后 台”,这是传播者维系新闻职业权威的“场景”(situation),也可能进一步强化受众的 被动性。对“深后台”的识别和探讨有利于更理智地认识新闻业生产变革的全貌。

  • 新闻学研究
    许向东
    2018, 40(4): 162-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学界对数据新闻的各项研究如火如荼,作为数据新闻较为直接和直观的体 现——数据可视化也随之日渐盛行。目前,数据可视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呈现类 型、可视化工具、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等,研究方法也以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但 是,对数据可视化传播效果的研究却寥若晨星。本研究采用眼动仪进行数据可视化传播 效果的测试,并结合测后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寻数据可视化作品的 视觉规律。这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完善数据新闻的理论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