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周仁清
    2023, 45(9): 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时期的中共党报事业,是如何实现规范发展的?本文运用党报规范概念,通过对 延安时期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党报研究,根据党报的代表角色、执行角色和服务角 色,提出有两类基本规范:一是他律,首要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党报办报方向的党性规范, 包括以资格审查和政策保障为主的积极性规范,和以优化调整、批评为主的消极性规范; 其次是政府的行政规范,包括主要提供经费保障的积极性规范和批评建议的消极性规范; 还有以提供各种建设性意见、建议和批评为主的受众规范。二是自律,即党报为执行和服 务党性规范、行政规范和受众规范而进行的自我规范,以自我批评、自我纠正的积极性规 范为主。他律与自律的基本关系是,由党性规范、行政规范、受众规范组成的他律是支配 性规范,而围绕前者服务的党报自身的自律是被支配性规范;他律相对来说是显性的、主 动的,党报自律则是隐性的、被动的。通过对成长于中国革命历史实践中的中共党报规范 进行探究,可以找到我国目前新闻体制的源流与根本,也为党报的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提供框架与参考。
  • 本期话题:女性与媒体
  • 本期话题:女性与媒体
    冯剑侠
    2023, 45(9): 2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成为提高性别意识、促成女性团结、呼吁社会变革的空间。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本土数字空间中就性别议题活跃发声的 青年女性用户的性别意识觉醒过程;并提出“媒介化情感团结”的概念,用以理解遭遇情感失调、经历意识觉醒、成为情感异类的个体,如何在社交媒体的连接可供性基础上彼此连接、相互支持、集体发声,形成情感共同体的团结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重构了个人、集体和空间的关系,形塑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转换政治,情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本期话题:女性与媒体
    王田 谭添慧
    2023, 45(9): 4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推动了女性赋权广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取得巨大商业效益的同时,女性赋权广告也因其后女性主义话语而被批评可能加剧性别不平等。论文聚焦微 博中的女性赋权广告实践,运用主题分析与语义网分析对广告中的后女性主义话语、以 及受众对后女性主义话语的回应与意义生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信文化”和“积极心态”获得了受众大量附和,“赋权”被建构为个体“实现美”的过程,“自信”与 “积极心态”的自我规训被视作“赋权”的关键途径,消费还被个体赋予了对广告商的 “嘉奖”意味。论文还引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聚焦后女性主义话语所折射的不平等经济关系与意识形态,探讨女性赋权广告的“真赋权”路线。
  • 本期话题:女性与媒体
    季迪
    2023, 45(9): 7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空间,性别议题一直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团结机制中,不断呈现出对于参与此议题的男性声援者的排斥乃至攻击性话语,一直以来此现象被视为网络中的女权群体极化,被学术界用“他者”政治 的视角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此种来自女性主义团结的排斥话语虽然以高攻 击性言辞表现出来,却不能简单归结为“极端女权”的“情绪宣泄”,而有其丰富内涵和生成逻辑。这种排斥主要表现为对男性声援者的动机不信任、知识立场的质疑、对男性声援者及其亲近者的他异化。此种排斥现象有着复杂成因:网络公共事务参与中话语与行动的弱连续性;善意性别歧视与无歧视意图的文化行为的认识论困难,而互联网增加了这种辨识困难;互联网中团结机制依靠受害感及受害经验联结等因素。厘清并反思为何男性声援者会遭遇此种困局有助于增进两性的沟通理解,减少社会矛盾,更好地进行团结并促进两性平等;通过对“受益者悖论”进行理论补充,本研究也可为其他社会不正义话题的参与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廖圣清 程俊超 于建娉
    2023, 45(9): 9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构筑清朗的网络意见表达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 成为发展网络强国、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年1月20日至3月8日间,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43088条新闻及其1204769条相关评论的实证分析,考察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作为意见表达的网络新闻回帖所形成的受众互动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揭示了情绪在受众互动和群体极化之间关系具有抑制性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受众互动对群体极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众互动越强烈,情绪效价越消极,情绪唤醒越强烈;正向情绪效价、低唤醒度的情绪更容易导致群体极化。
  • 研究论文
    熊壮 钱沛杉
    2023, 45(9): 118-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搜索引擎的日常化,“谷歌效应”日益凸显,人们自身记忆能力被削弱。而文 章标记对阅读理解和记忆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本文使用文章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 2×2的实验来考察在“谷歌效应”下,文章标记如何影响人们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文章标记可以明显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记忆效果,这一发现拓展了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场景,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实际的记忆保持策略。尽管文章标记未完全抵消“谷歌效应”,但为减轻搜索引擎依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宏观标记与微观标记的可能差异。在方法上,也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经科学技术,考察文章标记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记忆编码与提取过程的,解析其抵消“谷歌效应” 的神经机制。
  • 研究论文
    张宏莹
    2023, 45(9): 14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 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 “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 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 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 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 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 “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 研究论文
    叶俊 王苑奇
    2023, 45(9): 16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并非单一整体,报纸构建的中介公共领域也有主流与边缘之分。近代上海小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近代上海小报关于“驱逐棚户”问题的报道,发现小报构建了一个另类公共领域。通过定义新问题、纳入新角色、建构新话语等方式,近代小报将原本不在主流公众讨论范围之内的“私人问题”重新界定为“公共问题”,发挥着另类公共领域的功能。小报依赖煽动性的修辞,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建立、维系 相似的文化认同,维护着边缘阶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