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23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本期话题: 网络舆论研究
研究论文
全选
|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Select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不默而鸣:中国共产党城市报人的三次办报调适(1937-1956)
吴自力
2023, 45(7): 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城市报人在1937-1956年间遭遇三次办报挑战:在国统区推出符合中共立场的 “合法”报道、从资本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切换到社会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如何做好全党办 报下的“专业新闻工作者”。研究认为,解放前他们在国统区“戴着白手套”进行统战工作,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合法新闻宣传。解放后他们将“描红”和“尺度”作为其解 放后适应办报环境、提高办报水平的关键词,以跟上社会变革趋势。这既是两种办报范式政治学范式与哲学范式在不同时代的办报实践中消长变化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共城市报人在范式互动中的心理结构调整,及其在历史趋势中的能动作用。
本期话题: 网络舆论研究
Select
本期话题: 网络舆论研究
反态度信息与平衡信息接触对舆论极化的影响——一项在线实验的实证检验
郭小安 何君琼
2023, 45(7): 2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是否存在“回音室效应”仍存有较大争议。过往研究多将算法视为信息茧 房和态度极化的“罪魁祸首”,因为它营造了单一同质的信息环境,不利于公共领域的 健康发展,而异质、多元偶遇的信息则被当作“破茧”良方。本文借助在线-实验法,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设计了3(亲态度/反态度/平衡态度)×2(高论证质量/低论证质 量)的多因素组间实验,尝试探究反态度信息和平衡信息接触对用户态度的实际影响。 结果表明,多元信息共存的社交媒体并不必然带来开放理性的舆论环境,同质信息也不必然引发“过滤泡”效应。高质量反态度信息能够缓和或改变个人态度,但对高议题卷入度的人来说,反态度信息反而抑制态度去极化;人们同样会以处理片面信息的确认偏 误方式理解平衡信息,但那些无明确立场、低说服意图的平衡信息具备态度修正潜力。 因此,在考虑信息质量以及投放信息人群的议题卷入度的前提下,偶然信息投放能够有效缓解舆论极化问题。
Select
本期话题: 网络舆论研究
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与虚假共识
马得勇 黄敏璇
2023, 45(7): 4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对中国舆论形态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化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对背后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基于网民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两个典型舆论议题对中国舆论态度是否存在极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舆论态度结构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双峰型,而是一种单峰型的分布态势。其中在国内争议性话题上网民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偏向中立的相对温和中庸的样态,在外交话题上 的态度立场则是一种“强烈同意”政府立场的一边倒分布样态。同时,中国网民中普遍存在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虚假共识”效应,且实际态度越极端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舆论极端化的形成机制上,威权人格、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以及 媒体接触均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态度极端化,但虚假共识效应则是态度极化的内在因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舆论的真实形态,对建设健康正常的舆论场域亦具有启发意义。
研究论文
Select
研究论文
“雪球”能滚多远?——情境视角下传言的集体诠释探究
廖梦夏
2023, 45(7): 7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基于情境视角,通过建构集体—个体的传言情境解释框架,选取新冠疫情传言 一个扩散周期内的571条网络传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社会学取向下的“滚雪球效应”进行验证与补充。研究发现,在包含暴发期、逆转期和平稳期的传言扩散周期里,传言者们集体定义了六种新冠疫情社会情境。研究认为,止于逆转期的传言“滚雪球效应”是传言者们为达成某种潜在社会合意而展开的相互结构化的理性交往,并呈现出双 重滚动特征。最终,由传言者们集体建构的社会情境,在中观维度具有了持续挑战乃至消解官方话语的权威性。研究囿于数据限制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提供解释,但认为有必要 对传言中的“情境”保持敏感性。
Select
研究论文
我生病,丢了谁的面子?以“脸面”为路径的叙事分析与病耻感的转化机制
宫贺 刘子聪 熊慧 林一洲
2023, 45(7): 93-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深度疾病”患者的叙事分析为方法,以中国本土社会学的“脸面”模型 为框架,尝试从面子折损与获得的社交情境出发,探究以白化病为代表的这类“被看见”的病症,其患者从感知污名到污名内化为耻感的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月亮孩子之家”微信公众号的患者叙事呈现了“脸面”传导的三种效应:一致效应,家庭对“面子”的无视成为污名内化为耻感的重要“防线”;混合效应,白化病患者在获得社会支 持后努力通过个人进取、为自己“挣脸”的方式以“回馈”帮助者、维护帮助者的“面子”,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病耻感的内化;异质效应,社会关系中的他人要求 患者维护“面子”时,来自家庭与社会他者的双重压力使患者陷入习惯性自我怀疑与否定,污名转化为病耻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本研究尝试勾连中国本土面子理论与健康 叙事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在应用层面,希望藉此唤起健康干预对患者因面子问题而陷入社交、失业等恶性循环困境的关照,亦探讨了研究对患者群体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可能 进路。
Select
研究论文
重返美国传播研究史前史:宣传远离传播学的原因和反思
丹娜·巴吾尔江 苏婧
2023, 45(7): 11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主流传播学史叙事中对于“批判的宣传分析”出现集体性误读,将“批判的宣 传分析”误解为一种原始的功能主义研究,本文通过补全20世纪初美国传播研究史前 史,对“批判的宣传分析”诞生的背景、发展的脉络及其与美式主流传播研究的勾连进行梳理与再叙述,试图回答宣传远离传播学的原因并进行反思。研究发现,尽管“批判 的宣传分析”曾经作为主流出现在美国的社会研究领域中,但是它并非一种学术范式而是美国进步主义语境下出现的社会思潮,随着这一社会历史语境发生根本逆转,“批判的宣传分析”落寞退场。随后传播学的建制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断将宣传的概念边缘化、意识形态化,往后美国传播学史对于“批判的宣传分析”的有意误读,反映出美式现代性危机下传播研究的合法性焦虑,美国理性主义语境中宣传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与张力始终难以解决。
Select
研究论文
“在地”理性:生命历程视域下医院女性护工的健康实践
王炎龙 王石磊 罗建军
2023, 45(7): 137-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边缘群体,她们不仅面临健康困境,且鲜有研究关注,但同属这一群体的医院护工又是其中最靠近健康资源的职业。研究在文化中心路径指引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关注女性护工生命历程中的健康实践。研究发现,在家庭私域、异乡漂泊以及照护工作阶段,宏观的经济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和微观的家庭责任、工作环境等影响了其健康体验;而农村女性有着在地化的理性应对方式,直到她们成为护工后才形成传统乡土经验与现代医疗经验并置的健康理性。女性护工的健康实践是基于时空变化,由“家庭本位”传统驱动的发展理性,只有理解这种理性才能真正帮助她们从“他者化”的健康传播桎梏中解脱出来。
Select
研究论文
预测与解释:走向因果表征的传播学
李雪莲 刘德寰
2023, 45(7): 15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学实证研究关注媒介曝露及其影响,较少展开信息传播或个体行为预测。依循演绎逻辑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则存在解释性和预测性建模的方法混淆,影响因果推断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随着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解释与预测认识论 上的区别。我们认为解释和预测的明确区分及有效整合将帮助传播学实现更好的因果识别和科学预测,本文归纳国内传播学实证研究在计算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研究设计,澄清两者在本学科方法运用上的现状及问题。依据Pearl提出的因果阶梯,结合传播学议题 特殊性将运用在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取为四个层级的目标和任务:(1)关联分析; (2)干预研究;(3)解释性研究;(4)反事实因果推理,并为因果建模中解释与预测模型的有效整合提出具体方法建议,通过分析层级上的循环验证更好地理解传播规律 与人类行为。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