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23
本期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本期话题: 媒介理论研究
研究论文
全选
|
本期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Select
本期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18国媒体相关报道分析
高金萍
2023, 45(3): 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类传播形态逐步从国际传播转向全球传播。就传播目标而言,国际传播指向的是人群的差异或分化,而全球传播追求共同体的重建 。遵循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路径,通过对十年来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状况的定量考察和话语分析,本文发现国际舆论对 这一中国方案的呈现,既有漠视与误读,也有关注与肯定。未来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应加强一国一策精准化;理念日常生活化;叙事话语国际化;传播手段柔化;多元主体发声共奏传播复调,以回应国际舆论的关切和质疑,推动全球公众了解并认同这一中国方案。
本期话题: 媒介理论研究
Select
本期话题: 媒介理论研究
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接合与涵化
王鑫 崔思雨
2023, 45(3): 2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约翰·厄里教授致力于流动性理论研究,力图 超越交通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探讨流动产生的资源和信息再分配以及社会差异。这涉及流动与非流动的关系、虚实空间的接合、流动的物质性等议题,此外还发掘流 动与地域、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 的细读和阐释,以及对戴维·莫利教授的半结构访谈,试图在不同理论的交光互影中探查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之间的隐显关系:一方面,新流动范式成为传播研究重返物质向度的理论支撑,建立超越媒体中心主义研究视角,拓展传播研究议程;另一方面,在 交通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流动性理论与日常流动实践,使传播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在更多问题上有桥接的可能,拓展传播研究新的面向。此外,厄里的流动性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有赖于戴维·莫利、杰瑞米·帕克以及保罗·亚当斯等 学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连接者和转化者的角色。
Select
本期话题: 媒介理论研究
德语国家媒介哲学翦论:学科进路、理论星丛与前景展望
刘永强 吴宏宇
2023, 45(3): 4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2年“媒介哲学”在德国提出,至今已逾30年。近年来,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我国学者关注,极大地开阔了传播与媒介的研究视野。本文旨在梳理德语国家媒介哲学在过去30多年间围绕学科进路展开的讨论,呈现其中多元、异质的设想。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媒先天论、媒介现象学与作为动词的媒介,批判性地回顾媒介哲学家提出的不同媒介观,同时兼顾媒介哲学领域对技术展开的讨论。未来的研究应去除对这一学科的标签,充分发挥理论自觉,联系古代哲学和本土思想资源,将政治与经济维度整合到媒介哲学中。
Select
本期话题: 媒介理论研究
通关:作为障碍装置的边界基础设施与跨境流动
毛万熙 林子禹
2023, 45(3): 6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界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运行的关键后勤媒介之一,自新冠疫情以后在城市流动的 调控中尤其不可或缺,但其媒介性极少被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本研究应用节奏分析 的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考察珠澳市民的日常通关经历,探究边界基础设 施是如何作为后勤媒介来调节城际流动的。研究发现,边界基础设施是一套通过制造与 操作障碍来影响城市流动的技术装置,在城市地理的边缘地带充当城际交换的中心:通 过制造障碍、阻滞流动、确立差异,激发跨境流动的多重节奏;通过操作障碍、调节阻 力、维持差异,组织跨境流动的多重节奏,使其结合在不规则节奏和韵律之间振荡。与 以往将媒介性理解为连接性的观点相比,边界基础设施对城市流动的中介机制凸显了障 碍面向对于媒介属性的重要性;并昭示出媒介性是连接性与断裂性两极之间的连续体, 且连通程度随着流与媒介的相遇而动态变化,反映出门所代表的“开关”二元逻辑的局 限性,为理解媒介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原型。
研究论文
Select
研究论文
社区空间与线上连接:基层官微矩阵重塑人地关系的效果研究
潘霁
2023, 45(3): 9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关注媒介使用对个人心理的效应。“使用”概念遮蔽个人身处本 地空间与社会技术网络日常的“连接”。空间特征和居民与技术的连接多被排除在视野外。数字媒介的基础设施化刺激效果研究转变范式。基层官微矩阵依托微信,卷入多元的本地传播主体、象征叙事和空间资源。社区空间促进异质叙事网络虚实整合,构成社区传播基础设施。个人与整合叙事网络的日常连接重塑人地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上海社区“空间”属性及居民与官微矩阵的既有“连接”如何共同重塑人地关系。研究发现社区空间主要通过支持邻里内部交往,促成虚实异质叙事网络的融合,进而影响基层官微传播效果。借突出“空间”和“连接”的交互,研究力图为理解微信官微矩阵融合线上线下的机理提供借鉴,更为传播效果研究在数字时代的范式转变指明可能。
Select
研究论文
祭如在: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的沟通想象建构
张放
2023, 45(3): 109-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 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Select
研究论文
具身体验视角下的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认知网络演化分析
马晓悦 孙铭菲
2023, 45(3): 13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探究360度全景知识类短视频情境中的用户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编码框架。在此基础上以Bilibili网站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发布弹幕为数据来源,使用认知网络分析 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用户认知网络,剖析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维度下不同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序列探究用户认知网络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关联,具身体验维度参与、在场与内容认知维度关注剧情、关注结果认知元素关联度最高。不同时间段内用户认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过程中,用户明显增强了深层内容认知元素的关注和具身体验的调用,认知节点的关联深度与复杂度逐渐上升,体现了视频观看过程中认知建构的不断完善。
Select
研究论文
“科学图像”的转译:近代报刊科学知识的视觉生产——以显微镜的图文报道为例 (1876-1949)
陈阳
2023, 45(3): 15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科学知识的生产与西学翻译相伴而生,科学图像在自西向东的转译中具有超越文字壁垒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成为科普必不可少的方式。科学图像转译作为报刊科学知识视觉生产的方式,以物质技术性实现了多重转译:印刷媒介间的转译;摄影术与印刷术的转译;视觉器物的转译,由此形成了报刊科学知识生产的技术模式。科学图像的转译还受组织方式和话语网络的影响,留学知识分子以办刊为中介的主动知识引流形成了同仁合作的组织化知识生产模式;科学实用主义的现实语境形成了科学知识生产的“致用”模式。科学图像以技术的中介性视觉生产出科学器物关联的世界观。从显微镜的图文报道可见,显微镜科学图像采用多种视觉图式格致释器,以视觉物质性形成信息自足 的知识生产机制;以图案装饰性回应科学实用主义,实现知识的地方化生产;以“光学一致性”生产微观世界,形塑了视觉器物所中介的知识。科学图像不是诠释学意义上的能指,而是处于技术与艺术、符号与现实、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文化技艺”,这有助于重新理解媒介与科普、图像与报刊的关系。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