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
导航切换
国际新闻界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3
本期话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研究论文
全选
|
本期话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Select
本期话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实践: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源头与出路
胡正荣 王天瑞
2022, 44(11): 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来不是纯粹概念范畴的问题,而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发展知行合一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百年新闻传播实践史、中国的数字化与平台化传播实践和全球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共同为构 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厚基础、时代机遇与全新路径。知识体系的建 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者与学子勇于、 乐于和善于在交叉碰撞中创新、在开放包容中治学、在多元视角下求真,积极拥抱现实生活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以面向学科重大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面向实践重大问题为基础,以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为关键,以实践、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转化为具体路径,不断推进对中外理论的转化、实践与理论的转化、多学科知识的转化和机 制与评价的转化;只有基于实践,致力于从影响学界认知,到影响业界研判,再逐层影响到国家决策之高度,才有可能迎来新闻传播学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大影响力和可持 续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Select
本期话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据与必要
杨保军
2022, 44(11): 2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它构成了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总 的灵魂。这样的总灵魂,只有贯彻落实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具体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我们才能真正建构起内在统一、全面完整的自主的中国知识体系。当代中国新闻学,作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据与必要性问题,在所有事关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中具有逻辑的优先性。本文提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是以中国事实、中国经验为根基的知识体系,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的知识体系,是站在中国立场上、解决中国新闻问题、满足中国新闻发展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的知识体系,是以新闻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的知识体系, 是开放的、展开广泛交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体系,是明确承认并追求将认识论与 价值论有机统一起来的知识体系。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根据与必要性在于:每一国家、民族、社会都有自身相对特殊的历史情况、文明特征、文化传统,都有自身当代的 客观实际和发展水平,都有自身的未来蓝图和理想追求;只有积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与“自主”的知识体系相比,“他主”的知识体系更多具有的是参考借鉴价值。
Select
本期话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特色新闻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构建
王润泽 李静
2022, 44(11): 3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作为舶来品落地中国,启蒙甚至想要主导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新闻业的自主进路并未被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所遮蔽。实际上,中国新闻业立足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语境,承认中国新闻宣传工作不同于西方的典型特征,把握自己内在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新闻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理念,批判性地吸取中国历史文化孕育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科学的新闻价值体系——以“沟通”为核心、具有“教化”功能、坚持“真实、自由、客观”的价值体系。其中,对沟通和教化价值理念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新闻价值体系的最显著特色与价值。
研究论文
Select
研究论文
“凝视、消费与建构”——“流调”引发网络舆论之“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考察
雷跃捷 白欣蔓
2022, 44(11): 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建构起一个人人连接的去中心化关系空间,个体意见在群体互动和集体行为中显现为某种规模力量,即“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网络舆论 作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网络空间中规模力量的典型表现。如何对其进行应对和引导,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后疫情时代背景,观察由流调引发的网络舆论,发现其中蕴含着“凝视、消费与建构”三重力量,并通过分析这种“无组织” 的组织过程及“组织力量”的社会作用机制,探讨其蕴含的公共价值及潜在风险。
Select
研究论文
理解虚拟物: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
孙信茹 黄博
2022, 44(11): 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脉络出发,虚拟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实存物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中既有虚拟之物经由二进制数字运算转化而生成的物,是在数字操作系统中借用各类元素编码而成的物,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文本为呈 现方式的意义之物。对虚拟物的探讨,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物与技术的关联,进而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通过观察和阐释虚拟物的社会生命,可以为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虚拟物的研究,也会拓展该领域对人和技术所形成的生活世界中微小议题的关怀,为新闻传播学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努力提供一种尝试。
Select
研究论文
“自我-技术”关系感知与调适:短视频观看中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
晏青 陈柯伶 杨帆
2022, 44(11): 10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视频技术改变传统视觉机制的科层制束缚,但短视频传播又带来了一个注意力的规训场域,产生自我把握与社会认知的危机。用户主动选择减少或中止短视频应用的使用,产生间歇性中辍行为。论文基于建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间歇性中辍行为的短视频用户呈现明显的自我与技术关系感知过程,在媒介响应评估和自我沉溺评估的基础上,会进入到自我警觉的冲突处理阶段,进而形成一种间歇性自控中辍行为。同时,在这种中辍行为中,“自我-技术”关系感知不断更新,被重新审视、持续性调适。论文讨论了短视频观看中主动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过程与模式,为理解短视频这种视觉机制中的自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路径。
Select
研究论文
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与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的远程中介作用
黄欣欣
2022, 44(11): 12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 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 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Select
研究论文
从独白到对话:对“一带一路”新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设想
苏婧 刘迪一
2022, 44(11): 142-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现实语境。本文通过梳理和对比该语境下中外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发现两方学者各自独白、未能形成有效对话: 这既体现在研究的内容、时空跨度、研究者背景与学术阵地的表征错位上,也根植于双方在文明观、全球观等意识形态的本质差异中,更揭示了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未来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告别碎片化、应用型、以“我”为主的独白模式,拓展历史的深度和视野的疆域,融合跨学科智慧,在呼应“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价值观的基础上关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中国特色跨文化传播学术共同体和研究范式。
Select
研究论文
理解智能传播的理论通径:德克霍夫的数字媒介哲学思想
欧阳霞 白龙
2022, 44(11): 16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数字时代被遮蔽的“媒体预言家”德克霍夫,在媒介环境学派内形成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介观。本研究的问题聚焦智能传播理论发展的三重困惑,目标旨在通过德克霍夫数字媒介观探微文化肌肤和触觉的技术新隐喻,探讨智能技术如何引动感官重构与触觉延伸;同时按照虚拟现实空间与数字孪生体的一组关键概念,探明德克霍夫对人机数字交往和数字角色的数字理解;依循连接智能、集体智慧与人脑框架三个数字新概念,推阐智能媒介技术的社会价值与颠覆性意义;面对智能社会隐藏的数据操纵,从德克霍夫的数字无意识理论概念反思数字伦理风险。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编辑部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