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2018年中国大陆、港台近30种中文期刊中遴选出原创新闻学研究文献,对 其进一步细分和梳理后发现,201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中共早期新闻宣传实 践传统的开掘值得关注;研究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学等经典问题的探 讨,更加注重厘清理论脉络和基本概念;对中国新闻业格局变迁的学术回应比较从 容,一方面,继续利用既有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资源去解释新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 着力表现新闻业整体转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传播史研究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 新闻观念史以及报刊阅读史的聚焦较为亮眼;新闻学界对非虚构、算法新闻、新闻创 新以及后真相等四个较新议题的持续关注,在多元视角的探索中逐渐深入。
本文主要关注2018年刊载于两岸三地中文学术期刊中的传播学研究,由六位研究 者共同参与收集与筛选,筛选标准主要是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方法、研究结 论与创新性,兼顾主题聚类,最终将遴选出的文章分类整合成十个板块进行简要论 述,分别为:发现“身体”、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传播学的道路选择、经验效果 研究新论、近代中国的媒介与知识、数字时代的代际沟通、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情 感与记忆研究、媒介与政治、信息传播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2018年可谓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反思之年。这一年,学者们一边向后看,回顾、总 结传播学传入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一边向前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 冲击下的未来传播图景展开多维的思考和想象。2018年的新媒体研究,正是在忧思与 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 教授、国际传播学会前主席Larry Gross做主旨演讲。在此次演讲中,Gross通过梳理人类 传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描述了媒介与社会各个维度互动发展的历史宏图,并强调 了媒介在创造和维护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人类文化生产的深远影响。随着 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成为新的支配全球传播的力量,Gross对麦克卢 汉“地球村”的概念提出了修正,并进一步指出要真正应对我们共同的文化环境的沉 沦,揭示和反思“不合时宜的真相”已刻不容缓。
自1968年“教堂山镇研究”至今,议程设置理论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与检验。 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议程设置理论由第一层与第二层扩充与发展至第三层网络议程 设置,本文专访麦库姆斯、肖与大卫·韦弗三位教授,涉及当下议程设置研究状态,主 要包括议程设置理论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受众行为与受众心理三个方面。在新媒体环 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仍遵循“显要性的转移”这一核心概念;网络分析方法与心 理学研究方法成为理论发展的动力;该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下依旧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麦克卢汉赋予媒介以全新含义,将其定义为人的延伸,并指出,媒介技术更多是 通过它们的形式而非它们所传递的内容来塑造社会。他辨明了电力媒介给人类社会 带来的冲击,其笔下再部落化的“地球村”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和平且和谐的社区,其 实,如果仔细阅读麦克卢汉,我们会发现他的幽暗意识。麦克卢汉在一个更宽广的和 人类行为、人类思维方式相关的领域中探讨媒介,恢复了媒介原有的广阔内涵,从而 规定了日后媒介研究的语境,即我们与媒介的关系是相互构造的——我们创造它们, 它们也创造我们。尽管电力媒介时代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但它同时也是我们认识 到这种无意识的时代。一旦我们对媒介环境产生了意识,发现媒介带来的影响可能会 损害我们的社会或文化,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在效果变得无所不在之前,影响新的创新 的发展和演变。也因此,将麦克卢汉视为一个技术决定论者的看法失之简单。
与“纯粹”的历史研究相比,思想史或观念史的研究更容易发现问题。西方形成了 以“内在的或固有的观念史”观、“情(语)境论的研究”(contextualist approach)的 思想史观,以及试图综合内在与外在的“人与观念”(men and ideas)的史观三种主流 研究范式,而国内学者对新闻思想中的现代观念和报刊观念的研究也已取得重要开掘和 成果。对于中国新闻观念的书写来说,具备跨学科意识、情境化理解、当代视野和本土 立场,同时开展多元对话,避免观念先行,或是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理解“后真相”的关键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情感与事实孰轻孰重,而应将情感与理性 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并对不同的政治生态下情感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合理定 位,才能把握其实质。事实上,在西方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的情绪、偏见和无知乃 是常态,虽然看似荒谬,却在相互博弈中实现了“情感补偿”,形成了“隐形”的权力 分散机制,产生了“聚合的奇迹”效果。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化表达虽然具备“后真 相”的某些外在特征,却与西方国家的逻辑有所不同,它源于理性化不足的 “倒逼”效 应,情感被视为一种可动员的社会资源。因此,情感并不是事实的对立面,它是认知心 理和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是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的一种资源。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情感 之“隐藏”功能,以此来洞察人性,把握社会政治生态的“变”与“不变”之规律。
193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国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受众话语随着社会形态的嬗 变呈现出复杂多维的历史面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连 环画读者被视为“大众”,这一话语又在“商业文化的底层消费者”和“具有革命潜力 的待启蒙者”两个维度得到不同阐释;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连环画的“大众”话 语被《讲话》所确立的“工农兵”文艺受众所取代,并且在“创作和思想改造的源泉” 与“共产主义教育的对象”两个维度得以展开和重构。在此过程中,儿童作为连环画的 主要阅读群体,其受众话语呈现出弱化直至消解于主导话语的轨迹。不同的受众话语反 映出商业与政治两种意识形态对作为各自潜力对象的连环画读者的争夺,同时也在实践 着与社会的互构。
微信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亦是健康传播的主要渠道。本文以健康 类微信公众号为例,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已有健康传播、科学传播效果评价指标的 基础上,新建立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传播广度 和传播深度两个维度,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粉丝 规模、文章发布位置、话题选择、多媒体使用、趣味度是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主要因 素。其中,文章位置与多媒体使用情况分别在传播广度与传播深度方面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