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陈阳
    2015, 37(6): 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60名本科生的控制实验,本文考察浸泡在国族主义中长大的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美剧里的中国形象时,所做出的反应。研究发现,虽然明知道美剧里的中国故事不合理,中国青年也愿意接受美剧里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如果美剧负面再现中国政府形象,虽然知道这个故事更合理,但是这些青年也不愿意接受负面的政府形象。收视频率和收视时间不能解释他们的态度差异,因此,主导性的国族主义影响了他们对于美剧的接受和理解。在跨国信息流动的背景下,“主动的受众”这一研究传统需要再考虑。

  • 本期话题
    张煜麟
    2015, 37(6): 2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体迷是当代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诸多媒体迷研究说明,媒体迷行为涉及复杂的文本消费和身份认同等议题。本文尝试从生命历程的观点,以一位兼有体育迷与韩国乐迷经验的个案为对象,探讨历经不同类型媒体迷经验的个体,如何持续保有媒体迷的身份认同,驱动其持续扮演媒体迷角色的动力为何。藉由自传性叙述访谈法的应用,以及对叙述文本的诠释,本文发现,“偶像文本的情感召唤力”、“扮演迷社群成员意见领域的成就动机”、“媒体迷身份的展演力”、“友谊团体的社会支持力”等四项驱动力,可作为理解个体于生命历程中,保有媒体迷角色认同之心理韧性的理论分析架构。
  • 本期话题
    司格 张伦 张增一
    2015, 37(6): 3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化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点为用户自创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这一特点也为研究在线电子商务的信息传播行为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产品评价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在线电子商务网站“这一形式的社会化媒体,将产品评分作为用户产品评价的量度,并对产品评论进行文本挖掘。研究发现,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取决于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经验、产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以及在线社交影响(即其他用户的影响)。产品已售时间的长短、用户发表评论时间(如上午、下午等)以及用户所在地区也对用户评价有着显著影响。本研究还发现,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在不同产品类型中表现不同,即对于“搜索型产品”而言,其他用户的评论对用户产品评价无影响;而对于“体验型产品”而言,社交因素则显著影响用户产品评价。
  • 本期话题
    张红明 刘超 冯文红 张婷
    2015, 37(6): 5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黄河 刘琳琳
    2015, 37(6): 7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风险沟通理论与相关实践的梳理,提出受众在风险沟通中的角色经历了 从“无知”的信息接受者到需要观照的权利主体,再到合法化的合作伙伴的变化过程。 以受众为中心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风险沟通者首先跳出几个认识受 众的常见误区,继而加强公众参与以促进各沟通主体间的实质性对话。
  • 新闻学研究
  • 新闻学研究
    涂凌波
    2015, 37(6): 89-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观念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路径,考察了19世纪一部分中国人对于现代报纸的 认识和理解。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等“自西向东”的办报者不同,一部分中国人在“走 向世界”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了现代报纸,作出了相应的观察和叙述,并形成了他们的 新闻观念。清廷派遣的使臣直接接触过西方的报纸,他们看到了报纸具有“内外通情” 和“上下通情”的功能,是一种代表民意的“公论”,是议会制度运作的重要环节,亦 是西方国家“富强之本原”;身处通商口岸的中国知识分子,则将报纸看作是重新参与 政治的“庶人之清议”,是“通今”之术和一种治国之道。源自西方的关于报纸的新知 识和新观念,在与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对接中产生了冲突与紧张。经过对新知识和新观 念的改造,最终形成了“中体西用”框架下的新闻观念。
  • 新闻学研究
    黄康妮 大卫·鲍尔森
    2015, 37(6): 11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初探区域环境记者的全球气候变化知识并检验知识形成的因素。针对北美五大 湖区环境记者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记者的气候变化知识与其工作年限为正相关, 而 与其正式学历无关。本研究总结环境记者如何获取信息源的途径, 与其在全球气候变化 议题上的专业性, 有密切相关。即使记者不具科学相关背景, 也可以经由其新闻工作的经 验中养成环境科学报道的专业。
  • 公共关系研究
  • 公共关系研究
    宫贺
    2015, 37(6): 128-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梳理公关的理论范式,呈现公关理论的两幅面孔:其一为占据主导地位的 功能逻辑,以秉持系统思维,效率导向为特点;其二为近十年来显现的“社会-文化” 逻辑,以倡导人文思维,意识形态与权力分析为特点。基于文化研究与公关理论的文献 整理,笔者尝试提出公关“文化分析”路径的假设:“象征性表达”可以成为公关与文 化研究的跨学科“接合点”。此假设下公关或可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 互动主体通过象征性符号系统生产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进而提出“文化分析”路 径下公关研究的可能模式。公关的文化分析路径即用文化分析的手段针对公关主体的身 份建构、情感互动以及象征性表达体系,依次借助情境分析、仪式分析与修辞分析予以 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齐辉
    2015, 37(6): 15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3年中国报人群体确立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九一”记者节,从民间报人自 发庆祝到国民政府确认其为“国定记者节”,彰显了民国报人群体职业形象与地位的 提升。借助“九一”记者节及其活动,依托“言论”与“仪式”,民国报人群体力图 建构新的社会历史记忆,借以扭转自近代以来国人对新闻界的负面认识。本文认为, “九一”记者节是民国报人群体重塑职业形象和报界传统的自我尝试,同时亦昭示中国 职业化报人群体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