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李璐玚 周建明
    2018, 40(3): 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大发展的一年,全国各地展开了百余场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的学习、讨论会,各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更是先后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 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对象的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本文筛选了2017年关于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研究的数百篇文献,从中遴选出201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十个代表 性领域,并总结了2017年全国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代表性学术会议,对各马克 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机构的现状也进行了梳理。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李海波
    2018, 40(3): 1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党报离不开政党本身。延安时期新闻领域发生的种种情状,与中国共产党作为 一个列宁主义政党的成熟进化休戚相关,这个关键前提要求我们打开为媒介中心主义所 框限的问题域,主动将政党政治纳入研究视野,在更宏阔的历史场景、更多元的关系脉 络中理解新闻业。延安时期中共完善了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达成对列宁主义建党模 式最重要的突破创新,其中党报成为政党实践群众路线的有力武器,“武器”自身即新 闻生产的逻辑也按照群众路线的原则进行了重构。本文尝试以延安时期政党政治的革新 为线索,对新闻业群众路线的内在理路与运作机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 本期话题:离散经验与社交媒体
  • 本期话题:离散经验与社交媒体
    赵瑜佩
    2018, 40(3): 4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挑战了传统的diaspora概念,将“两级社会资本”作为预设框架,通过网络民 族志研究了40名“世纪潮一代”在英流寓华人,对比Facebook和微信在构建其跨文化社 会资本过程中的表征和角色,评估社会资本框架的文化适用性和研究通用价值;剖析了 社会网络构建动因与行为主体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数字技术在在英流寓华人 的跨文化传播之间进行调解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动态性和竞争性,超越了其他任何网络参 与对跨文化传播的“溢出效应”;Facebook和微信本身作为不同社交符号带给其参与者 预设信号和文化标签,在构成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趋同和分离的复杂内涵。总体而 言,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 “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 生”。

  • 本期话题:离散经验与社交媒体
    付晓燕
    2018, 40(3): 6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当前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出现,有关互联网的使用,如何协助新一代中国留学生 融入具对抗性的新环境的议题,值得研究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生命故事访谈法,收集 35名留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并使用Nvivo 11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本研究发 现,留学生的数字媒介的使用过程,普遍出现文化认同的冲突,在跨国界社会关系网的 互动中,经由对自身文化和异文化的反省、文化调整等心理过程,多数留学生会发展出 与侨居国社会疏离的认同策略,并透过社交媒体建构出远距离的离散文化认同。最后, 本研究认为,数字媒体社会的运作,并未如麦克卢汉所预言,消解国界,促成地球村的 实现。作为离散者的中国留学生早期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与海外互联网文化 形成新的“数字文化冲突”,这加剧了“文化休克”现象,为离散者的社会融入带来新 的挑战。

  • 本期话题:离散经验与社交媒体
    张少科
    2018, 40(3): 8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以中国留美学生为对象,研究离散族群的多元文化认 同,及其对社交媒体选择与使用的影响。通过问卷研究,我们揭示了离散人群文化认同 的二元结构,并以此重新考察了文化涵化理论。我们发现,被试对中美社交媒体的使用 模式表面相似,其背后心理动因机制却很不相同。我们以文化认同为前因变量,考察了 离散人群对社交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结果发现:一、被试通过使用美国社交媒体融入美 国文化的努力较为表面化;二、中国留学生同时大量使用中美两国的社交媒体来维护中 国文化认同。这些发现也丰富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研究跳出了当今国际离散群体研究 的寄居国视角,同时对我们了解广大华人的文化认同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 本期话题:离散经验与社交媒体
    杨恬 蒋晓丽
    2018, 40(3): 10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跨文化语境,本文研究了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主要呈现动机及其强 弱排序,并比较了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动机的差异。研究发现,“维系国内关 系”与“从众”分别是旅居者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呈现自我的首要动机。在关系动机 层面,“维持国内关系”动机比“发展与美国人的关系”动机更显著;在个体心理需求 动机层面,“从众” “自我确认”“减压”动机都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而非美国社交媒体 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总体而言,旅居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呈现行为更主动,在美国社 交媒体上则显得被动;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旅居者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进行跨文化传播(交 际)时依然面临不少阻力。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蔡润芳
    2018, 40(3): 114-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众劳动何以生产剩余价值”这一问题关乎“受众劳动论”的合理性,近年来引 发了学界争论。为理清这一问题,本文梳理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认为被诟病 为“经济简化论”、“被动受众”是对斯麦兹传统的误读,传播政治经济学强调“积 极受众”的生产性,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意义的真实制造者。正是基于此种能动的 “受众观”,Web2.0“受众劳动论”揭示了数字媒介用户被卷入到新的数字经济流通 形式中服务于数字生产、消费和市场多个环节的过程;论证了受众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是生产性劳动;广告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承诺”,通过作用于实践意识来完成价值 实践。但是,当前的“受众劳动论”把政治经济所代表的压制性权力与劳动个体二元对 立,忽视了在资本前置的媒介化社会中,资本、技术、权力与劳动者都要在资本关系中 确立自身。

  • 网络传播研究
  • 网络传播研究
    张放 王盛楠
    2018, 40(3): 132-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务微博拟人化是指赋予政务微博虚拟人格并以“虚拟自然人”的身份与网民进行 互动的一种传播策略。拟人化策略在政务微博中应用十分广泛,但目前存在着诸如“过 分调侃式互动”、“负面情绪化互动”等“过度拟人化”的问题。研究以社交线索相关 理论为分析框架,使用共240名被试参与的2×2×2多因素设计控制实验,探索了账号资 料、表达风格、交流内容拟人化对政务微博形象构建、信息传播、互动关系等三个层次 上的互动效果的影响,发现了“封面效应”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务微博拟人化策 略的使用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 网络传播研究
    胡岑岑
    2018, 40(3): 152-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流实践既是粉丝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社区形成的重要前提,因而理解网络 粉丝社区需要关注社区中参与者的交流实践。随着网络技术和粉丝文化的发展,当今网 络粉丝社区中的交流实践活动也有所更新;本研究通过对百度“太阳的后裔”吧的持续 观察,指出现下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多种交流实践可以大致划分为信息性交流、情感性 交流、生产性交流以及仪式性交流四种类型。这些交流实践在粉丝建构和维系网络社区 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又与社区中粉丝个体的观剧体验、个人展演及认同建 构等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