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网媒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党媒是社会舆论的引领者,民 媒领跑技术创新,自媒成为新型主流群体发声的新阵地。三种媒体各有自身长与短,相互竞争又携手合作,构成当下中国传媒业新格局。促进党媒、民媒、自媒的有序竞 合是中国网媒的未来愿景。
名流现象历史悠久,其诞生、阐释和转型都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一部分:社会价值 观从集体主义转型到个体主义,伴随着名流概念的内涵从集体庆典转变为知名个体;社会权威来源从政治权威转移到民主话语,君王和英雄退出名流话语的核心,转而外 包给商业名流,尤其是影视明星;当媒体从名流的中介者转变为名流的制造者,新的 名流类型也随之诞生。批判的名流研究学派视名流为夯实资本控制力的商品,温和的 名流研究学派则视其为社群凝聚的平台。对于借助大众媒体传播的名流新闻而言,批 评者认为其是公共资源的占用者和民主根基的侵蚀者,辩护者则认为,名流新闻是无 权者表达权力的手段,是边缘人确认边界的方式。
本研究以“文化反哺”为出发点,从新媒体技术使用的视角审视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代际传播。通过对山西省陈区村的农村家庭进行田野调查,展现了陈区村家庭中青年子女和中年父母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以及当地微信中年用户群体的使用情况;同时聚焦于农村家庭中微信反哺行为的动因、进行过程与阻碍因素,探讨陈区村家庭微信反哺给亲代人群以及家庭亲子双方的交流带来的影响,以及微信使用中出现的负 面效应,并提出对于农村家庭中微信反哺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着重探讨新媒体事件中的图像,如何通过受众对其“视觉框架”的解读,最终实现关于新媒体事件的舆论生成与表达。选取2007年至2015年九年来有着明显热点图像传播现象的50件新媒体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共搜集65张图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文情感语义识别研究方法和视觉修辞分析方法,探讨了 “视觉框架”通过刺激受众“情感激发”和营造“文化意象”两种途径实现舆论生成 与表达的过程,并大胆提出建构新媒体事件“情感范型”图像传播模式的可能性。
对于实证研究而言,事实至关重要。本文认为,由于数据库的时间覆盖不全以及 研究不够细致,《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现状与反思》一文存在一些事实错误。本文发现,截止目前,中国学者SSCI传播学期刊论文数量名列全球第六位,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在传播学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同时,近年来我国学者传播学SSCI期刊论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陆学者有望成为我国学者中SSCI传播学期刊论文生产的领头 羊。本文提出,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过程应该清晰透明。使用数据库时,要密切关注其收录范围等相关信息。在对数据进行统计、辨别和分析的时候,需要特别细心。
本文以“甘柴劣火”事件为例,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对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在新的环境中进行了分析,思考了微时代环境下新闻传播各方权力与权益的博弈。“人人都是报道者”意味着传播权力的转移,权力与权益关系也需要平衡,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是保护双方利益的关键。此外,本文对新闻事实引述与作品抄袭的界限进行了解析。从目前的环境看,无论《甘柴劣火》是一篇具有“洗稿”性质的稿件还是具 有独创性,这一问题实际并无太大意义,学界与业界更需要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营造贯彻“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环境,以实现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本文以对《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宣言》的理路研判为起点,剖析为何1930年 初,新闻学在中国刚具规模,就发生了试图从立场到知识全面更化的“新的新闻 学”。透过对相关文献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解读。笔者认为(1)“阶级”学说在知识阶 层几成共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一旦这一观念作为方法论被接受,在“阶级社会”的 尺度下,原本以“国民社会”为框架的“过去的新闻学”,势必不被看作产生知识的 有效途径。(2)此时中国报界和新闻学界的具体状况,既为“新的新闻学”成为潮流 创造了现实动因,也提供了言说空间。(3)然而此时国人所秉持的“阶级”学说派别 众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不全面。因此,“新的新闻学”既没有立即形成路径共 识,也未能生成相对完备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
榜样形象对新闻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形象往往是历史上成功的先驱人物及 组织,这些无法被直接感知的形塑一般是通过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种渠道完成,并内 化为受者行动的指南。同时,这种形塑还会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49 年以来台湾地区新记《大公报》与张季鸾形象流变的梳理,力图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 系:当政府对社会有较强的控制力时,这种形塑会严格遵循政府设定的轨道;当这种控 制力削弱时,这种形塑就会偏离政府的轨道,更贴近被形塑者对这一职业的想象,进而 消解政府塑造的形象,甚至将整个群体的认识导向传统体系的对立面;而无论政府的形 塑还是民间的偏离,都是对历史记忆某个侧面的片面强调,只有建立在真实而全面的历 史事实上的记忆,才是真正应当努力的方向。
不幸于2018年5月18日辞世的加拿大媒介环境学家埃里克·麦克卢汉,是一位享誉 国际、屡获殊荣的传播学者。或许是因为其父亲马歇尔·麦克卢汉太过耀眼,或许是因 为其学术研究建立在其父亲学识的基础上,他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尊重。其实,埃里克 在媒介环境学领域有着独创贡献,值得进行专门研究。在埃里克辞世一周年之后,本文 对其媒介环境学研究进行一番述评,以缅怀其功绩。本文认为,埃里克的主要业绩有: 分析了媒介环境学研究今后应关注的问题;与亚里士多德决定因果观相联系的媒介研 究,导向技术决定论“稻草人争论”的终结;积极参加学会事务,号召媒介环境学者立 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