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郭恩强
2015, 37(12): 67-88.
本文围绕张季鸾的逝世及后续仪葬事件,讨论“烈士”报人在中国现当代社会集体 记忆的塑造、共享、传承及重塑问题。被作为爱国报人悲情事件加以塑造的张季鸾的 死亡及后续仪葬,难以跳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抗战历史的宏观环境。在抗战特定语 境中,张季鸾逝世事件成为关涉张季鸾本人及《大公报》、新闻界、政治人物、国共两 党、中外关系等各方力量的竞技场。与此同时,由新闻界及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官方高 层参与的张季鸾逝世祭葬仪式,也成为公众共享与强化集体记忆的有效媒介。以此为契 机,张季鸾被塑造成当时各方都能接受的爱国报人象征符号。而当代中国有关张季鸾逝 世事件的集体记忆,也通过大众媒体、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等机构进行着传 承、更新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