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第一次使用微博距接受问卷调查之时的时间来看,两类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p=0.217 > 0.05)。这可能与微博兴起的时间与社交网站相比较晚几年有关。微博兴起于大约2009年,当时大学生对于社交网站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或者说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已经在该群体中形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所学专业只对于23项使用动机中7项有显著影响,其余则没有显著影响(见表4)。 有显著影响的这7项为:认知需求中的“搜索研究信息”(p=0.036)与“保持灵通”(p=0.036),情感需求中的“与别人聊天”(p=0.034),个人综合需求中的“显得新潮”(p=0.013)与“不要显得落伍”p=0.031),释放压力需求中的“消磨时间”(p=0.046)与“娱乐消遣”(p=0.026)。在这7项的评价上文/商学生均高于理/工科学生。
综合样本总体的评价均值,可以看出所学专业对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部分动机有显著影响,假设2得到证实。其中,文/商科学生对于社交网站的“搜索研究信息”与“保持灵通”的需求更强烈,他们对于“消磨时间”与“娱乐消遣”高评价度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文商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更多。而且社交网站似乎在文/商科学生圈中更为风靡,因为他们更为重视使用社交网站能使他们“显得新潮”与“不要显得落伍”。
四、讨论与结语
(一)结果讨论
社交媒体的流行,自有其社会心理上的理由。人际交往互动,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需求。社交媒体作为使用户得以创制(包括共同创制和修改)内容、分享和交往互动的平台,其迅速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需求在当今时代的技术条件下寻求满足的反映。
细化地来看,社交媒体的多样化应用,使之具有了可以服务于使用者的几类需求。就本次问卷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来说,上海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动机出于“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在“认知需求”方面,上海的大学生,尤其是文/商科学生,在获取新闻等信息中对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我们的调查结果与美国大学生对于SNS网站的使用动机相比,差异明显:美国大学生偏向于维持人际关系与娱乐消遣。Sheldon(2008:39-53) 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Facebook网站动机主要是维持与好友的联系、打发时间,其次是娱乐,最次是显得新潮、获得陪伴感与参与虚拟社区。Joinson(2008:1027-1036) 的调查发现用户们(其中大多数是学生,占比69.3%)认为使用Facebook最重要功能是维系与监督社会关系。Raacke(2008:169-174) 的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学生使用SNS网站的主要动机为联系旧友 (96.0%) ,联系现在的朋友 (91.1%), 而知晓事件,分享信息两项仅占33.7%与21.8%。这一动机差异是两国文化环境、媒介环境等多因素造成的。我们认为,上述差异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点:(1)在我国,提供微博业务的,有门户类网站、传媒网站等。门户类网站提供大量新闻性信息,而传媒网站本就以传播新闻为主要业务,微博上的内容有与新闻相关也就自然而然。这就为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新闻性信息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社交网站的转发功能,也使得新闻性信息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扩散。(2)在作为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主力的年轻人群体中,许多人在接触新闻性信息时表现出亲睐社交媒体的倾向。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同传媒公信力有一定关联。我国职业传媒机构受到较为严格的管理,而专业主义的要求,也使核实信息成为职业传媒机构新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二者都有利于传媒机构少出差错,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对传媒发布新闻的速度产生影响。而某些管理人员的局限性掺杂进媒介管理甚至可能导致传媒一度“失语”,或使一些敏感的信息被摒弃。此外,传媒机构的规模,终究是有限的。面对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各种事件、情况,传媒机构难免会有触摸不到的角落。而众多用户作为内容生成者,则可能见到、听到传媒未能触及的事情,并将有关信息搬上网。这些都可能使对各种信息充满好奇感的年轻人群体,在一些情况下转而依赖社交媒体去获取信息。(3)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长大成人的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与上一代相比,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分享意识,通过具有互动性特征的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更符合其心理特征。
“情感需求”作为上海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又一类主要使用动机,颇为耐人寻味。它说明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渴望他人的理解,而社交媒体以其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的特征,为他们通过情感倾诉与宣泄求得他人理解提供了一个快捷平台。这一平台,具有与同类功能的线下渠道构成互补的潜力。
(二)本次研究局限
本次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样本选取与量表设计上。第一,抽样方式的严谨性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本次研究并未做到严格的随机抽样。第二,关于微博使用动机的17个选项设计不够科学。对其中14个动机的评价均值都高于4,即没有明显不赞同的评价,不适合得出比较性结论。经过因子分析,这14个动机因子并不适合于建立5个需求的综合指标,所以本次研究在使用微博的动机这一问题上并未得到明确回答。
本研究的不足,后续的研究应该着眼于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微博使用的定性数据,再结合定量研究。另外,以后的研究应该提供更多解释行为的因素:比如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对网站的期望、用户除所学专业之外的其他特征对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环节中,柯文浩、韩娟娟、林锦、郭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作为本文的执笔者,在此向他(她)们致谢。)
(责任编辑:陈曦)
引用文献 [Works Cited]
杰伊·布莱恩,詹宁斯·布莱恩特,苏珊·汤普森,张咏华 (2009).《大众传播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Black, J., Bryant, J., Thompson, S. & Zhang, Yonghua (2009). Introduction to Media Communication.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徐艳,陈奕,邓思慧 (2012).大学生群体对社交网站接触动机之调查研究——以人人网为例.《东南传播》, 97(9), 116-118.
[Xu, Yan, Chen, Yi & Deng, Sihui (2012). Study on motivation on the SNS using ofuniversity students.Southeast Communication, 97 (9), 116-1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7月30日访问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CNNIC (2013).32nd Statistical Report on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 Retrieved on July 30th, 2013, from CNNIC,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Joinson, A. N. (2008). Looking at, looking up or keeping up with people? Motives anduses of facebook. CHI Proceedings. Florence, Italy.
Jones, J. (2011). Why tube? Applying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ramework to social media production motives.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oston, USA.
Katz, E. (1959).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culture. 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2), 1-6.
Katz, E., Gurevitch, M. & Hass, H. (1973). 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2), 164-167.
Raacke, J. (2008). Myspace and facebook: applying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oring friend-networking cite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2), 169-174.
Sheldon, P. (2008). Student favorite: facebook and motives for its use. Southwestern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 (spring 2008), 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