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反思传播学
  • 反思传播学
    吴飞
    2018, 40(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反思传播学
    陈卫星
    2018, 40(2): 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冷战结束后开启的传播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媒介学的核心概念,媒介域对媒介技 术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区分从新的方面界定了历史视野中的媒介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对位关 系。市场建构的社会理性催生了传播学,结合技术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复合价值观,在方 法论探讨的意义上,本文认为媒介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信息文本与已有制度管控的竞 争型互动关系、信息算法的指数风险和技术挪用主导意义的阐释。同时,媒介域也在技 术效应的复制放大中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思维方式。
  • 反思传播学
    单波
    2018, 40(2): 1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人类传播实践的“体”,其基础性工作就是理论祛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 角理解传播学理论诞生的社会经验与知识脉络,辨析那些产生于西方社会和文化中的理 论、思想能否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非西方社会。支撑新体用观的核心东西在于植 根于日常交流实践的问题意识,即面向关于交流的焦虑。反观我们对于交流的焦虑,面 向我们的现实问题,创造一个相互学习思考和交流传播理论问题的进程,建构一个传播 理论探讨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声音和更广泛深入的议程。
  • 反思传播学
    杜骏飞
    2018, 40(2):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为“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演讲实录。作者认为,传媒技术已开始成为新闻业 的统治力量:新闻衰亡而信息崛起;事实变异而后真相崛起;人在退缩而物在崛起;哲 学理性沉沦而数字逻辑崛起。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 义的转向:“成名的想象”应让位于“信念的回归”,让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职 业新闻应使新闻权力归于人,而不是归于数据和机器。从新闻传播的观念上说,新闻即 人,新闻学即人学,新闻精神即人本精神,这是“人本主义新闻学”的根本要义。
  • 反思传播学
    胡翼青
    2018, 40(2):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种迹象表明,传播学关于什么是本学科视野中的“媒介”的理解含混不清。即使 从最粗疏的区分来看,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显现的实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义的 空间。主流传播学就将媒介理解为像媒介组织那样的功能性实体,所以它不仅经常研究 非传播的问题,而且还对真正的传播研究视而不见。媒介实体化的后果,是传播学学科 身份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认为,如果在认识论上把媒介看作是一个意义汇集的 空间,而在方法论上把媒介理解为一个抽象的隐喻,就会真正找到属于传播学的研究问 题,从而重塑传播学的学科气质。

  • 反思传播学
    刘海龙
    2018, 40(2):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 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 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身体 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传播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笔者借助通俗文化 中的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了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及如何展 开。本文认为,身体议题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它的态度会影响传 播学科未来的价值与地位。
  • 反思传播学
    潘忠党
    2018, 40(2):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克里蓬朵夫和克雷格等人关于传播理论的论述,提出以交往和中介为基本 元素界定传播,形成“元理论”层面的共同趋势,展开不同传统、视角和路径之间的对 话,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对话的传播研究领域。
  • 反思传播学
    邱林川
    2018, 40(2):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4月《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将出版“新酵母专刊(Ferments of the Field)”回顾传播学近年发展,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此举继承35年前JoC首次“酵 母专刊”之精神,不但讨论各领域内部已取得的成果,更强调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学 科在外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本文作者与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共同编辑此期刊 物。专刊最终收入论文20篇,其中约一半来自广义批判学派,一半来自媒介效果、政治 传播及组织研究学派。本文回顾酵母专刊历史,讨论今次新酵母专刊的编辑过程,简介 专刊内容,重点讨论批判学派的脉络、它与主流传播研究的关系、新唯物主义转向、全 球范围的传播研究、数码媒介环境带来的挑战、传播实践与有机的传播研究知识分子等 问题。
  • 反思传播学
    邵培仁
    2018, 40(2):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播学并不“健康”,而且“有病”,即学术研究“过度西方化”和“过度量 化”,现在需要回到中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立场上来,丢掉建构“中国中心主义” 或“东方中心主义”的幻想,积极探索传播学研究中的“第三条路经”或“第三种范 式”,携手共同构建人类整体传播学。这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世界的。 这样可能导致传播学研究失去部分“中国性”,但“薄利多销”的“宝塔糖策略”会得 到更多的“中国性”。坚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则是强化文化“中国性”和“亚洲 性”的不二法门,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整体传播学的必经之路。

  • 反思传播学
    史安斌
    2018, 40(2):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全球进入“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的时代背景下,政治传播学在理论和 实践层面的解释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政治传播学的理论演进与 发展脉络,以“行省化”视域作为切入点探讨“新全球化”时代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寻 求超越“西方化-去西方化”二元对立的现实路径,并分析中国政治传播学界在全球范 围的“行省化”探索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 反思传播学
    龙强 吴飞
    2018, 40(2): 7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学界对传播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和重建路径三个层面。 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二元冲突,引发了传播学者深刻的认同危机,具体体现在学科领域 的碎片化、核心知识的乏善化以及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位置的行政 研究的批判,成为学界的共识。而在学者所推崇的范式传统中,最被重视的是芝加哥学 派和批判学派。在重建路径方面,探讨最多的是三个方面,即整体性否思、深耕理论本 身和回应现实问题。传播研究反思的主题仍然是对过往的延续,视野不够开阔,知识创 新严重不足,且各自为政,缺少对话,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 苦难的关切。
  • 反思传播学
    吴予敏
    2018, 40(2): 8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引进”“采纳”“对话”和“重构”四个关键词概括了四十年来中国传播 学的发展,指出中国传播学并非学术殖民化的结果,而是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场景并行不 悖。本文提出时代场景决定学术取向,学术取向又要保持其自有理性定力,坚守文化的 主体性和人本主义价值观。同时,本文亦对媒介学、公共性、城市和乡村传播研究等新 的学术取向进行了评论。
  • 反思传播学
    杨国斌
    2018, 40(2): 99-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反思“新媒体”概念,提出向数字文化研究转向的问题。进而通过对数字文化 研究和平台研究的反思,探讨文化与社会、本土与国际、立场与视角等诸种关系。
  • 反思传播学
    喻国明
    2018, 40(2):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学研究走到了呼唤理论创新,范式创新 的路口。本文认为,就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而言,应当坚持将实践作为学术理论创新的 逻辑起点,也是检验学术理论的最高标准。新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的释放了人类认知和行 动自由度的同时,也为传播学研究加予了全新的规则与限制,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方 法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当下的媒介融合也必须要从市场融合、需 求融合起步,由需求和消费来重构生产和分发。在未来的传媒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需要 为“边缘创新”预留出相应的空间和时间,“以人为本”应该成为传媒实践和学术研究 中衡量创新发展的价值准绳。

  • 反思传播学
    张国良
    2018, 40(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社会学科的结构与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大体对应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纵向 型、横向型和综合型学科,它们彼此互相交叉、互相影响。传播学作为横向型学科之一, 属于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应用性、实证性等特征。它被引入中国后,与经济建 设和社会进步良性互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 反思传播学
    张涛甫
    2018, 40(2): 12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学不是自治性和自主性很高的学科,无论从中国传播学的视角,从西方传播学 的方位着眼,传播学发展受到强势学科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传播学主体性缺失所致。尤其是中国传播学发展,存在多重“影响的焦虑”,主体性缺位问 题更加突出。破解传播学主体性难题,包括中国传播学主体性,需要长线努力。
  • 反思传播学
    张志安
    2018, 40(2): 133-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取向和应用取向的维度回顾大数据与新闻传播的相关研究,发现基于大 数据的新闻传播研究多数是“数据驱动”的研究、而非“理论驱动”的研究,研究方法 上主要采用基于词典的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复杂社会网络分析等,此外,相关研究更 多注重的是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检验,而非因果关系的阐释。最后,本文针对大数据给 新闻传播研究带来的学术想象,提出相关研究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理论 驱动”和“数据驱动”的关系,处理好学术前沿问题和中国本土问题的关系,处理好网 络空间数据和现实社会公共数据的关系。
  • 反思传播学
    赵心树
    2018, 40(2): 14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选择螺旋”(selective spiral)理论,以图包容、总结、调整、延伸、链接、 融合和运用实证主义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和其他涉 及信息传播的理论。本文将指出,选择螺旋最大限度地包容多种理论,因而是一个大理 论;选择螺旋包含关于理论的理论,因而是一个元理论;选择螺旋可用于预测尚未观测 到的传播行为与传播现象,因而是一个预测理论;选择螺旋可以作为一个预设的框架来 帮助解释已观察到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因而是一个预设理论。
  • 反思传播学
    韦路
    2018, 40(2): 154-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传播学迅猛发展的第40个年头。本文通过对全 球传播学SSCI期刊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希望更加全面地呈现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 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传播学的国际发表在全球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发展迅速,论文 总量已经跻身全球前十,仅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也可以排到全球15位左右。作者 学科来源呈现多元化,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不论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还是被其他学者 引用的频次,都未能形成主导性优势。研究视角高度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以 网络成瘾为代表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以技术采纳为代表的产业和政策研究,以公共领域 为代表的舆论和参与研究。理论贡献仍然有限,虽然已经跨过了早期对经典传播学理论 的介绍和验证阶段,开始对这些理论进行延伸和发展,但距离创建原创性传播学理论的 目标还有距离。
  • 名家聚焦
  • 名家聚焦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
    2018, 40(2): 166-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尔维奥·R·韦斯伯(Silvio R.Waisbord)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 校社会学系,现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介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2008-2014年担任 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主编,2015-2019年担任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主编,他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发表了上百篇学术文章,担任英语和西班牙语 多份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和审稿人,主要学术兴趣为媒介社会学、新闻专业主义、全球 媒体等。2018年1月6日至11日,他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之邀,首次踏足中国,跟中 国学者们进行了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本刊趁此机会对他进行了专访,对谈他的研究心得 与学术经验,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