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话题
  • 本期话题
    吴惠凡
    2013, 35(11): 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改革的推进,各类媒介之间的融合趋势不断凸显,意见表达方式呈现出叙事与议论并重、文字与声画并用、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并存的新特点,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文化,在促使人们发言方式更为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化、群极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政府的规范、媒体的引导和个人的自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本期话题
    陈敏
    2013, 35(11): 19-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其中地方公共事务因与公民权利有更紧密的利益相关性,成为公民参与的主要对象。而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媒体及其传达的意见性信息,在介入和推动地方公共事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广州公民“反对修建白云山隧道”事件为切入点,探讨意见性信息在媒介平台上的传递方式,其背后的表达主体,以及影响意见性信息介入和推动地方公共事务的关键因素。

  • 本期话题
    赵振宇 张强
    2013, 35(11): 3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评论影响和构建着社会公平正义。当下社会转型中,新闻评论在复杂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试图在新媒体的历史背景下,从立场正义、专业正义、程序正义与和解正义等方面发掘和展现新闻评论的正义品性。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学研究
    赵永华 姚晓鸥
    2013, 35(11): 47-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理解,霍尔模式开启了受众研究之门。本文却认为霍尔模式最终澄明了意识形态编码对于受众解码的意义限制,并揭示了诸文化形式、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本质,进而指向了对媒介的意识形态批判之路。霍尔模式所提出的三种解码策略对于真实受众的发现并无帮助。从现象学角度分析霍尔模式能够对其进行补充,赋予受众研究理论上和操作上的可能性。

  • 传播学研究
    杨银娟
    2013, 35(11): 59-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广东珠三角大学生对美国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的解读为个案,探讨媒介全球化对我国青少年认同的影响。本文提出“图式的竞争”理论框架,珠三角大学生解读好莱坞作品的过程即是青少年个体将头脑中原有图式与好莱坞电影呈现的西方图式相互比较和竞争的过程。实证研究发现图式竞争呈现三种模式,一是图式的均衡,二是原有图式的强化,三是新图式的采纳。珠三角大学生虽然在金钱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强化旧有的图式,然而在核心的价值观层面他们倾向采纳西方的图式,如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价值等。总的来说,接触全球化媒介削弱了珠三角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

  • 网络传播研究
  • 网络传播研究
    赵云泽 韩梦霖
    2013, 35(11): 73-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技术及政治层面考察了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特性,认为中国网络公共空间从技术层面上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先锋话语上合作的结果,并受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从构成群体来看,主要以中间阶层为主;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理想路径在于探索并生成一个政府与公众协商的机制和平台。本文也认为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构成其主体的自身的局限性上。

  • 网络传播研究
    韩晓宁 吴梦娜
    2013, 35(11): 88-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心理分析路径和工具性视角两个角度来研究微博使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三个评估指标体系:微博使用的工具性视角指标体系、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心理学因素指标体系和网络政治参与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三个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发现,政治心理各要素与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多为正相关;微博使用各指标与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重度微博使用并不意味着高度政治参与,媒体接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更能影响政治参与。

  • 新闻教育研究
  • 新闻教育研究
    钟新 黄超
    2013, 35(11): 103-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10位在中外主流媒体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的业界精英进行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国际新闻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全球传播竞争力,即以人文主义为根本的全球公民意识,以身份认同为本质的有效自我表达,以社群主义为原则的互动沟通能力,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理解能力和以专业主义为核心的新闻职业素养。

  • 广播电视传播研究
  • 广播电视传播研究
    周小普 赵喆
    2013, 35(11): 117-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新闻传播,传媒的及时性、公开性、普遍性和易得性使它成为国家形象实时的塑造者。央视英语新闻频道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国家级媒体代表。本论文基于对《中国24小时》一周节目的统计研究,认为只有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才能吸引外国观众收看,从而提升中国媒体的形象,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表达空间和话语权。

  • 广告传播研究
  • 广告传播研究
    刘洪珍
    2013, 35(11): 130-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是世界现代公益广告的发源地,自20世纪40年代战时广告理事会的成立至今,公益广告事业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本文以美国战时广告理事会在二战期间的公益广告活动为例,探讨公益广告机构在危机时期如何发挥自身功能,以促进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比中国现实对我国的公益广告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新闻传播史研究
    王润泽
    2013, 35(11): 141-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漫长的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政治统治是其核心,工具性是其衍生价值,在传播中追求客观、秩序和可控的效果。在这些价值要素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新闻业表现出独有特征,如政治新闻是主流,新闻具有泛政治化倾向,舆论被隐晦地表达,只关注国内事务,特殊的监督批评官员的方式,官文书性的文本文风特点以及官报占据统治地位等。这些价值取向,不论是否正面,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 英文专稿
  • 英文专稿
    曾凡斌
    2013, 35(11): 152-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一所大学使用手机的学生为样本(N=1218)的调查资料, 测量大学生的手机传播能力对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发现手机传播能力的潜在变量有技术—效率,偏好---情感,表达—恰当三个因子,手机使用行为的潜在变量有休闲—娱乐、沟通—交际两个因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传播能力的技术—效率、偏好---情感、表达—恰当三个因子对手机使用行为的休闲—娱乐、沟通—交际两个因子均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本研究简化了测量问卷,并间接地证明了巴克(Bakke)的模型,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三个手机传播能力因子分别由巴克的模型中的各一个动机变量和各一个应用变量所分别合成。本研究不仅检验了巴克的模型中的手机沟通使用因变量,还验证了其模型中没有的手机娱乐使用。本研究有利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理解手机传播能力和手机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